目前分類:圖書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們都希望生活能幸福,網路上流傳著各式各樣的文章提醒人們「要幸福喔!」,但說真的,很少人真的同意自己是幸福的,我們總有說不完的苦楚、抱怨不完的事,就連前陣子電視播放的某黨選舉廣告都抓住民眾這樣的心情,拼命訴求我們的人民過得多苦;沒有工作、沒有錢繳健保醫病、沒有錢繳學費讀書、沒有錢…..真是太苦了。

遇到這樣怨聲不絕於耳的社會現象,人們為了減輕痛苦的感覺與現實生活的壓力,會產生一種心理來自我安慰,這種心理就是~比較;和比我們狀況更差的比、和我們處境更壞的比,然後在這樣的比較中,生出另一種感到安慰的心理:我還不錯,還有人比我更差更不好,我應該要知足才是。

許多人發現這樣的「比較」,果然頗有安慰的效果,所以紛紛實行這樣的「安慰法」來助人,教化人如何在逆境中想開點、知足點。

我們如果攤開一些助人關係的對話過程,其實不難發現,許多助人者(在這泛指專業助人者半專業助人者,或非專業助人者)都有這樣的勸說(專業上稱為輔導):「你為什麼自怨自艾呢?你看看別人的狀況更慘更糟,別人還是努力的活著啊!」、「你為什麼埋怨呢?你有得吃、有得住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你應該知足,有多少人想要工作卻沒工作。」「你雖然斷了一條腿,但看看別人比你更不幸,連命都沒了,你該感恩了。」

我們仔細的思考這樣的論點,可以發現,這些語句裡,大都是將一些感覺自己不足、貧乏、不滿的人與一些比他們感覺起來更差、更糟、更慘的人做比較,然後在這樣的比較中,讓這些「怨天尤人」的人感覺自己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傻瓜。

這樣的安慰人的方法,其實是反應整體社會的一種習性;一種價值觀與生命態度。

說起來,其實還蠻一致的,無論助人者或受助者都是在同一種思考邏輯與行為反應下生活。

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人會覺得不滿足呢?為什麼人會不覺得幸福與快樂呢?為什麼人會自怨自艾、埋怨不斷呢?

當然我們可以說是人格的因素、教育的因素、處事應對模式的因素。

但我要說的還是~比較的因素。

這些感到不滿足、不快樂的人,在他們的生活環境裡都有明顯的或隱藏的比較意味,而這些比較中,他們看見別人是更好的、更出色的、更優越的,相形之下,只看見了自己的不足與限制;例如一個媽媽知道隔壁鄰居太太的孩子考上第一志願,他的孩子卻是第三志願,他不快樂了;一個老人看見他的朋友有妻有子有孫,他卻孤獨一人無人照料,他不快樂了;一個孩子看見他的同學有更新形的手機,他父母卻買不起,他不快樂了;一個老闆,發現另一個企業老闆的房子更大更豪華,他卻沒有資金買更大更豪華的,他不快樂了;一位末期病人看見他的朋友們都還健健康康的生活著,他快樂不起來了。

你能叫他不要比較嗎?

事實上,很難,我們的生活中就是充斥著比較,分數要比較、成就要比較、誰嫁的好娶的好要比較、薪資要比較、身材與容貌也要被拿來比較。就連安慰人的話語裡也散發著「比較」的氣味,只是,這時人們為了安慰人,要受安慰者轉向跟比自己「更差」的人做比較。在比自己還差的人面前,自己「擁有的」就變多了,換成別人是不足與缺乏的,自己當然也就優越起來、滿足起來了。

這樣的比較只是換個方向,怎是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呢?只要又回到原來不如人的環境去,馬上幸福感、快樂感就會消失了,這樣的短暫安慰對人有實質的幫助嗎?

況且,若是我們總要比自己還差還不好的人比較出上下,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才知道自己該滿足,那不是說我們社會應該永遠有低下階層,也應該有不幸的人的存在,因為這些人的存在、這些人的痛苦能造就我們的快樂與優越。這樣的社會豈不殘忍?人人皆有種「別入的不幸,我就會快樂」的暴力思想。

要讓人活得幸福、活得快樂,就要放棄「比較的思想」,我們的社會也需打破「比較」的價值判斷與「階級」的觀念,因為這些都讓人活在束縛中,永遠活在有更上一層的生活水準要追求的日子,卻忘了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擁有了什麼。

在【荒漠甘泉】中有段可愛的故事,大意是說:國王有一座花園,裡面有各樣的花樹植物,國王一直很喜歡他的花園。有一天,國王走到花園,卻吃了一驚,因為那些珍貴美麗的花朵與高大挺拔的樹都奄奄一息了。他甚為傷心,一直走來走去,不知為什麼變成這樣。突然之前,他發現有株不起眼的心安草仍然有朝氣的展開自己,國王驚奇又興奮的問心安草:「你怎麼活得好好的呢?你似乎一點都沒有沮喪哀嘆?」後來國王終於知道原來橡樹因為自怨沒有松樹那樣高大俊秀而心生厭世之心。松樹又恨沒有像葡萄藤那樣多結果子而鬱鬱寡歡。葡萄藤也不快樂,因為它終日匐伏於地,抬不起頭來。牽牛花也病倒了,因為它嘆沒有紫丁花香。紫丁花也嘆因為自己不結果子。

於是國王好奇的問心安草,怎麼它不憂鬱、不沮喪呢?小草回說:「我絕對沒有沮喪或灰心,也不失望,我雖算不了什麼,但是我知道若你要在花園裡有棵松樹,你會種植松樹。若你要有一棵葡萄樹,或者桃樹,或者牽牛花,或者紫丁香,你就會去種植;但我知道你要我做一枝小小的心安草,所以我盡力也心滿意足的做一枝心安草。」

我以前工作的機構,團隊的工作伙伴們一直用心努力的照顧病人,讓病人獲得好的對待與醫療服務一直是團隊覺得最重要的使命,也是機構存在的意義。但主導者一直散發一種訊息:我們應該更好更優秀。甚至期許機構保持台灣第一的位置。主導者不斷擴充病房、床數,又不斷要求工作者應提出研究報告,爭取學術地位,又要我們有國際觀,所以應努力加強語言能力介紹我們機構給國外的機構認識,使我們能超越台灣本土地位,邁向國際。

當然,這的確是遠大的宏觀與願景,但卻可能是危險的迷失;忘了自己的本分,迷失了機構存在的意義,更失去了照顧好病人才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漸漸的,臨床工作者感覺到永無止盡的目標,也感受到自己永遠的不足,還失去照顧病人的熱情與初衷(早在其他要求中消耗殆盡),離職率也節節高昇。這當中,不止工作者體會不到生命的滿足,相信病人也體會不到滿意的服務品質。

反觀另一間相同屬性的醫療單位,他們的工作人員很少投入在會有名聲地位的各類活動裡,他們的床數也一直維持原來的,他們的工作人員幾乎沒異動,他們也不會想要爭著誰是台灣第一,誰又是國際水準。他們默默的、盡心的、認真的、專注的做著自己的事;做著他們存在意義核心的事。他們的病房所到之人總能感覺一份恬靜與安然的氣氛。他們不與比他們有更多有利條件的機構比較,也不與比他們還資淺還經驗不足的機構比較。他們的特別正因為他們就是他們,他們就是如此自然又安然的存在。

這樣的機構,不自卑,也就不需要證明優越。

當然也不需老拿一個對象來證明自己真的是優秀的。

有比較不就有痛苦嗎?與比我們不好的人比較,也不過是將自己的痛苦轉加諸在別人身上。

要改變社會這樣的價值態度當然是困難的,非一朝一夕能改變。但我們在面對別人迷失自我價值時、感到不足與自卑時,我們可以別急著只是要他們看開點,叫他們看更慘更糟的人來獲得心理平衡,而是需要和他們談談這些他們在乎的「比較」從何而來,也和他們談談他所遵從的價值觀是他內心所渴望而信服的嗎?然後再談談他想要的幸福生活、滿足生活是什麼樣子的?這些幸福生活的期待是否合理、是否是真正的需要呢?或者,只是順應在主流價值下,拼命追求主流價值對個人的要求與壓制。

我們需要讓他們知道一件事:若只是掉入追逐的遊戲,永遠有追逐不完的更好狀態,是獲得不到真正幸福的,因為一旦你又跌落,就會繼續怨與苦了。

人往往我們會不斷的「比較」,是因為人天生有優越性格,總希望自己真的高人一等。卻又同時顯露出自己是多麼擔心、害怕自己的渺小與虛無,以致別人看不見。

若我們的社會能人人尊重彼此也看重每一個人,我們就不需急著出頭、急著要條件與光環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是有理的,那時,或許人才能是真正幸福的。

 (取自:生命河流,2005,張老師出版)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的倔強是倔強

兩個人的倔強是結束

儘管,愛還在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情來了,愛情走了

被留下的我們

還剩下些什麼?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人喜歡孤獨

只是害怕失望而已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ance like no one is watching

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

Live like every day as if it were your last.

 

跳舞吧!就像沒有人在看一樣。

去愛吧!就像不曾受過傷一樣。

生活吧!就像是最後一天一樣。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情關係裡,有宿主,才有寄生蟲。宿主的營養愈來愈缺乏,寄生蟲還會怪宿主供應差。愛他,就請不要「無微不至」地照顧他,讓他變成寄生蟲。



網友傳了一個笑話給我:聯合國出了一道題目,請全世界的小朋友作答:「對於其他國家糧食短缺的問題,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結果,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小朋友會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非洲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糧食」。歐洲的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短缺」。拉丁美洲的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請」。美國的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其他國家」。亞洲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做「自己的看法」。

我看了之後,苦笑了很久。我覺得創造出這個笑話的人真有程度,這確實是一針見血的諷刺:我們確實從小都不知道什麼叫做「自己的看法」,多數人總要掙扎很久、糊塗很久,才發現,啊,原來我活的人生「好像不是」我要的人生。

我也常碰到在戀愛、工作的選擇上,為了長輩的「反對意見」痛苦很久的人。我會問他:「那你自己的看法是什麼呢?」我總發現,他們痛苦的原因,並不全因為別人的反對或逼迫,而是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很多人活到七老八十,還是成天聽著東家長西家短,把自己弄得心煩意亂;或者寧可求神問卜,就是不敢自己做決定。有自己看法的人少之又少,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要求「乖寶寶」的社會裡,為了方便管理,我們從沒被訓練成有主見的人。「太有主見」總被當作負面批評。「好乖」一向是大人對小孩的最佳讚美之詞,只要有耳朵就好,嘴巴最好也只用來說「好」。就算是所謂「小時候很叛逆」的人,也未必有自己的看法。往往只是覺得「大人這樣說是不對的,我就是不從」,因為反抗而走上的道路,常常是「明知這樣也不對,卻糊裡糊塗地往歹路走」,也一樣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走上歧途,都說是「被壞朋友帶壞了」。

自己的看法,來自對自己的信心。不久前,我訪問了一對父子檔,父親是電子行銷界相當知名的總經理,他的兒子十九歲時自己創業當了總經理,目前公司的營業額也相當穩定;我對這個「年輕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回答問題時眼神堅定、條理分明、很有創見。我忍不住問他的總經理爸爸:兒子這麼優秀,是怎麼培養的呢?

爸爸的臉上難掩得意地說,他向來鼓勵兒子說出自己的看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就會把身為老闆遭遇的困境拿出來跟兒子討論,要兒子說出自己的意見:如果你碰到這個難題,你會怎麼辦?兒子的看法,雖然未必成熟,但有時神來一筆,也會幫他解決一些想不通的問題呢。他說:「我最欣慰的不是兒子創業成功,而是我們父子互動良好。我很欣賞他,遇到困難時,他總有自己的一套。」

很多企業家都以威權教育下一代,孩子有意見也不能說,儘管家族事業再成功,父子間的感情常只停留在「表面工夫」。這位總經理的父子情深,讓我深覺感動。你也一定很羨慕這種父子關係吧。這位父親很有遠見,他知道: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才會有真正的自信心。

我們不會天生就有自己的看法,也不是生長在一個「鼓勵你有看法」的家庭;要有自己的看法,只能靠自我的對話練習:遇到人生的選擇題,先問問自己:到底我有何看法?不要急著問別人。當然,「自己的看法」必然要有支持它的後盾,那就是:承擔失敗的堅強與自我負責的勇氣。

再來看看這個可能發生在你我周遭的「e世代幸福小孩」的例子。芳瑜自小成長過程,倍受父母呵護,從來沒有單獨離開家。高一暑假,她加入學校的遊學團到加拿大遊學,她每天欣喜地等待著這一小段獨立生活的來臨,沒想到母親的歇斯底里症狀卻和她的開心成正比。「她連衣服都不會洗,自己根本沒法照顧自己--沒有我跟在她身邊,該怎麼辦?我去問問學校,看媽能不能跟著去……」芳瑜的好友也都加入這個遊學團,芳瑜並不孤單。母親的提議當然讓芳瑜很倒胃口,但還好學校的答案是,父母即使要隨行,也不能夠像四九、銀心一樣跟著梁山伯與祝英台住在一塊兒。也還好芳瑜的母親是個公務員,沒有那麼長的假期可以隨侍左右。「啊,糟了,糟了。我看你還是不要去好了,你看,」在臨行前幾天,母親一邊看報一邊大聲喊叫,「有一個女生,到加拿大去遊學,結果被謀殺了,好恐怖,我看--那邊的治安並沒想像中的好,不要去算了……」芳瑜說,全世界都有人被謀殺,她在台灣也可能被謀殺。結果,和媽媽吵了一架。媽媽覺得芳瑜變叛逆了,更找上學校的輔導老師。幸好輔導老師滿了解其中的奧妙,芳瑜保證自己一定會萬分留意自己的安全,而且在行前把媽媽的叮嚀白紙黑字寫下來,讓媽媽放心,終於順利成行。回來之後,也讓媽媽覺得,放手,使孩子變成熟了,更懂得體諒,不再只是飯來張口的小女孩。

這算是個溫馨可愛的例子:放手不是失職,而是讓依賴者成長的必經階段。怕他羽翼未豐,怕他自己飛不好,是一向扮演「照顧者」的人最大的憂慮。但如果一味的擔心,一直不肯領會他遲早有一天必得要長大的事實,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就會變成恆久的宿主與寄生蟲關係,本來是共生,後來卻因太緊緊相繫,變成共毀。演變成共毀關係,只會令人頭痛,一點也不溫馨可愛了。共毀關係,常在親密的人之間不經意地無奈形成。

有個女性朋友新婚,怕寡母獨居寂寞,很有心地將她接到自己的家中住,沒想到這位岳母動不動就進女兒、女婿房裡,屢勸不聽,有回女婿正在換衣服,岳母大剌剌地推門進來,赤條條的女婿被嚇得魂不附體,岳母也還見怪不怪地說:「哦,沒關係,我什麼沒看過?一家人嘛……」小夫妻當然沒能相處得太好。妻子已經習慣母親鉅細靡遺的照顧,然而新婚丈夫卻怎麼也消受不了,不久就離了婚。岳母比女兒還激動,大罵女婿沒良心,並不知道自己惹了多少禍。丈夫離開了,女兒當然也埋怨母親,為什麼只要有媽媽介入,她的感情從沒好下場?


這可不是「罕見案例」。當事人如果換成婆、媳與夾心餅乾的丈夫,相信每個人家隔壁就能找到現成的例子:因為不肯放手,所以不懂分寸,故意聽不見聲音。這些家庭糾紛如何解決?真的很難。放手是一種對別人獨立生命的尊重,需要漸進式的練習,在我看來,三、四十歲時還不懂得尊重的人,活到六十歲更學不會尊重。


有個女孩抱怨,前三任男友都變成「孬種男」,不只自己家的事常要勞煩女友代為處理,連生病跟老闆請假也要女友打電話。在與她信件往返中,我大概也嗅出問題所在:她自己相當能幹,是個只要遇到任何事情,就會拍胸脯對男友說:「沒關係,有我在,我來想辦法」的女孩,她一個人就等於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加上驍勇善戰的五虎將,男友怎能不變成阿斗呢?


不只是在親子關係裡,在任何感情關係中,比較弱勢的那一方,常常會變成寄生蟲。寄生蟲幼小時,不會造成宿主的困擾,但牠會一日一日吸收養分慢慢長大,大到使宿主面黃肌瘦,「偉大」的宿主筋疲力盡,寄生蟲也會貪得無厭,對宿主充滿怨言,並不會感到幸福。


愛他,就請不要「無微不至」地照顧他,讓他變成寄生蟲。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