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吝於和生命對話 
如果你有自殺的念頭,請稍等一會兒,
閱讀一下這篇文章;
我並不想逗你開心,
也不想向你證明生命仍有希望且值得你繼續活下去,
我不是心理醫生,我只是一位深知痛苦為何物的人。
我不認識你,也不知道你有什麼樣的苦衷,
更不曉得你為什麼會來閱讀這篇文章。
但是現在,這個時刻,你正閱讀著,這對你是好的,
你可能覺的活得沒有意義、事事皆不如意,
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真希望現在就飛到你身邊,用雙手擁抱你,
聽聽你心底的話;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我只好用這個方式彼此溝通交流。
 我的祖父、母親和我兩位最要好的朋友都自殺了,
我知道有其他人也想這麼做,
甚至我自己都曾兩度動念輕生,
所以我了解你現在的感受,
我知道你可能不想讀什麼長篇大論、
像是一本書之類的,因此我會盡量簡短,
只要給我十分鐘;此刻,你和我在一起,
有些簡單的話想與你說。
不過有幾件事我是不想做的,
我不想提醒你,自殺會留給您家人和朋友
難以承受的痛苦和悲傷;
我也不會說,其實您並不想帶給其他人那麼大的傷痛,
因為我不認識你……。
其他人可能會告訴你,自殺是一種自私、懦弱的行為,
也許你並不想被人冠上那種印象,但我並不想這麼做;
拜託,當痛苦強烈到這種地步,誰還在乎別人怎麼說?
也有人會告訴你,生命在轉變,
而那正是我們的力量所促成的,
他們也會告訴你,總是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和失敗、
痛苦以及任何令人難以忍受的事物共存,
但我也不想這麼做,因為你現在一定不想讀到那些東西,
以上這些事,我一件都不想做,
因為你既然會想自殺,你的心情一定是遭透了。
但是感謝老天,你還在讀這篇文章,這真的非常好,
請繼續留下來讀完剩餘的部份,
這表示在你的內心深處還有一些不確定,
並不想就此結束你的生命,
人們通常對死亡有不確定感,
即使他們的心情和你一樣也是糟糕透頂;
事實上,因為你現在還活著,
這就表示你不太確定自己要不要死,
 這也表示,即使你有想死的念頭,
但你內心深處卻有想要活下去的意念,
你心裡的確有聽到一點想活下去的聲音;
那麼,我們就一起讓那個想要活下去的聲音
再大聲一點吧,
讓它的影像更鮮明,我們一起握住它的手,
再繼續堅持幾分鐘。
自殺不是一個決定;
它只發生在痛苦程度超出你能忍受的範圍時。
 我不知道你是否可以瞭解上面這句話的意思;
你瞭解嗎?
 這句話表示你可能並不想死,
只是你現在所承受的痛苦已超出你的負荷範圍。
這也就是為何你痛恨聽到別人說「高興一點」,
或是很排斥聽到別人說「想開一點」這樣的勸告。
當痛苦超過自己所能承受的程度,
自殺的念頭便油然而生,
自殺無關乎對與錯(除非你是佛教徒),
它也不表示你很沒用或是一位失敗者,
自殺是因為「痛苦」與「處理痛苦」
這兩股力量不平衡所導致的結果,
所以你不是要找到方法降低痛苦,
就是要提高處理痛苦的能力,
這兩種方法都可以,而且很多人都辦到了
他們所承受的痛苦和你往往不相上下。
首先,在心中想像你從自己的身體裡跨步出來,
就像是走出自己的房間,
並看到眼前有一張你自己的照片,
然後你把照片和你所遇到的困難狀況向外推開,
 告訴自己:
「我還要再等二十四小時!」或「再等一個星期吧!」
感覺、想法和實際行動不一樣,
誰規定你只要想自殺就必須馬上做?
你可以把思想和行動的距離拉開,
如果你曾拒絕接受別人的建議,
那你同樣可以把自殺的念頭向外推開,
即使只是多個二十四小時或一星期,是不是?
這篇文章讀到這裡,
你已經花了十分鐘,
你可以再讀五分鐘,就這樣繼續下去;
在此刻感受一下,當你想自殺時,你可以把那個念頭推開,
這個方法對我蠻有用的,希望對你也是。
 人們通常想藉著死亡得到解脫感,
解脫是一種感覺,但你必須活著才能感受到,
如果你死了,就什麼都感覺不到了。
沒錯,
許多人可能對你想自殺的念頭有很不好的反應,
他們其實不瞭解,也很害怕,因為他們不是心理醫師,
他們的行為可能會令你反感,他們並不是故意要這麼做,
只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和你談,
他們怎麼會知道,對不對?
他們怎麼可能瞭解你的痛苦?
然而,在你最難受的這段期間,
總有那麼一些人可以陪著你,
他們不會批評你或與你爭論,
他們也不會要你去醫院,
否則他們不會這麼費盡苦心希望你覺得好過一點;
他們只想關心你,仔細聽你說,
想一想你週遭的這些朋友,你應該可以找到當中的一位。
台灣生命線號碼
(02) 2505-9595 ex.1995
你可以用24小時或是一個星期的時間,
告訴某人你的感覺和想法,向人求助沒什麼好丟臉的,
 千萬不要試著一個人硬撐過這些難關;
記住,
你的保護傘只是暫時隱藏在身後,
 和別人借用一下就好了,
找人談一談,可以紓解壓力
,讓你覺得輕鬆些,找人談一談,就是一種保護傘,
可以讓你再次找到「痛苦與解決痛苦能力」
之間的平衡點。
 嗯,幾分鐘過去了,
你仍然跟我在一起,我真的很高興,
你應該給自己一份禮物獎勵一下,
乾脆就給你自己一把保護傘,如何?
 記得我前面說過,
你所需要的是找到更多的保護傘,
直到它的力量大過你的痛苦。
現在雖然我這篇文章可能已經讓你覺得好過一點
(這就是一把保護傘),
但是如果你能找一個人談一談會更好,
如果你找到一個願意聆聽你說話的人,
把你的感覺告訴他,
讓他知道你為什麼會感到毫無希望,
你就可以為自己增加一把防護傘;
很幸運地,你所找到的那個人,
不會是最後一位,
有很多人在關心著你,他們會聽你說心底的話,
現在從你周遭找出這樣的人吧,
你可以開始打電話給這個人。
現在,我希望你開始打電話:
全省生命線:(02) 2505-9595 ex.1995 (直撥)
Kaohsiung:
Kll9595@ms45.hinet.net
(07) 281-9595
Hong Kong:
jo@befrienders.orgJo
2896-0000
==============================================================
(c) 2002 James F. Steed
我死算了
救救我                                      
沒有希望
沒有用
撞牆
跳樓
愧疚
對不起
我要走
沒有人了解
你不了解
沒有朋友
不想活下去
不受重視
走投無路
不要逼我
=============================================================
自殺的植物人
我在報上看到了一則舊聞。有個植物人自殺了。
說植物人自殺其實用字不確。大家都知道植物人是「睡眠人」,
除了安樂死,不可能有「自殺」的方法。
我們所說的這位對象,是「前植物人」。
他是難得的,長年昏睡後,居然甦醒的例子。
這男孩成為植物人時,只有十九歲。
正在念大學,有一位要好的女友。
他因為腦溢血,轉成中風,成為了植物人。
在他陷入昏迷時,他的女友沒有放棄他,
一直來醫院探望。
據報上所載:
這時間接近一年。
之後是因為病者的母親覺得不應該耽誤女孩子的青春,
所以力勸她不要再去探視自己的兒子。而女孩離開時,
還要求男孩的母親:萬一男孩醒了,一定要通知她。
一年後,男孩居然真的醒了。母親將他接回家中。
由於昏睡了一年,身體機能受到影響,肢體似乎退化了,
男孩變成了半殘廢,靠輪椅輔助生活。
母親為他在親戚開的相片沖洗店找了工作,
但是男孩的社交和生活圈縮小,沒有朋友,
看不到未來,意志始終十分消沈。
女孩子這時候回頭來找他。
而由於男孩的情形,母親認為兩人在一起不會有好結果,
再度「為了那個女孩好」,也希望自己的兒子「不要害人」,
所以要求兩人分手。
兩人是何時分手,報上沒寫。
但是透露說男孩的意志益發消沈,多次起厭世之語,
因此家裡一直擔心他會自殺。依此也許可推斷這不會是太久前的事。
自殺的直接原因是男孩接到了同窗好友的喜帖,
看到別人能正常的結婚生子,而自己一生無望,
於是在自己臥室內割腕而死。
而他終於棄世時,離他甦醒已經七年。
他的死實在是令人扼腕。
將心比心,就從報上所提供的這些資料,
其實也可以推理出許多事情來。
這位母親顯然是有良知有道德的好人,
不願意耽誤兒子女友的青春,
不願意害別人家女孩子守著自己殘廢的兒子終老。
也或著她整個出發點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子,
擔心兒子萬一被女友拋棄後會受不了打擊。
但是,無論哪一種理由,其實都只反證了她對自己兒子的看法,
她覺得她的兒子沒有用,不可能有未來,
不夠資格與正常人平起平坐。
無論是因為愛,還是因為無知,
這位母親在他兒子甦醒後所做的唯一的一件事,
就是剝奪他兒子的生機。
他醒來後還活了七年。植物人甦醒是多麼大的奇蹟。
而這個母親沒有看到奇蹟,只看到限制。
她所做的是要他安於這個限制,而不是突破這個限制。
這七年,我以為正是這孩子從掙扎到屈服的過程。
他的死等於完全贊同了她母親對他的看法:
他沒有未來,他的生命只是個拖累,
他沒有資格做正常人能做的事,
唯一應當有的生存方式是無聲無嗅,不要害人的活下去。
當有人讓我們相信了自己的生命毫無價值的時候,
我真的不知道除了就死,他還能有什麼想法。
我決無意要懷疑或譴責這母親對孩子的愛。
但是忍不住要想:腦痲痺患者孫嘉梁的母親
如果也只看到這孩子的限制,
那麼孫嘉梁不會成為聯考狀元。
日本的「熊寶寶人」乙武洋匡,一生下來就無手無腳,
如果他的母親只看到他的限制,
那麼他不會成長成這樣富朝氣有幽默感的人。
想對天下的父母親說話:
你把你的子女當成什麼樣的人,他們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你用限制教導他們,他們就會學到限制,
你用希望教導他們,他們也會學到永不對自己失望。


bonaga不想多說什麼就以這兩首歌獻給大家
就是:


(為了讓生活繼續)
可以置身事外嗎 可以視而不見嗎
可以低頭不語嗎 為了日子好過點
可以忍住眼淚嗎 可以表達憤怒嗎
可以告訴我 你真的很孤獨嗎
你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可你已經無路可退
你要堅持到最後一刻 為了讓生活繼續
你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可你已經無路可退
你要忍耐到最後一刻 為了讓生活繼續
可以做個交換嗎 可以給個機會嗎
可以保持訓練嗎 為了日子好過點
可以親吻藍天嗎 可以撫摸彩虹嗎
可以在離去之後 看到你的微笑嗎
你要忍耐到最後一刻 為了讓生活繼續
             讓生活繼續
=============================================
我可以為你擋死
作詞:潘美辰 作曲:潘美辰
愛 總是那麼無奈 當時以為我找不到愛
(哦)後來我淌了一大堆渾水
才發覺 原來我還有愛(我只為你而存在)
我可以為你擋死 你說要不要
胸口燙的傷 我一人都來扛 沒什麼我不敢(別說我不敢)
我可以為你擋死 你知不知道
我對愛的信仰 是一輩子信仰 絕不會間斷
就算牽不到你的手 我也無憾 就(只要)讓我祝福你一切無恙
我就是要為你擋死 別說我不敢
胸口燙的傷 我一人都來扛 鬼門關走一趟
我可以為你擋死 你知不知道
我對愛的信仰 是一輩子信仰 絕不會間斷
就算牽不到你的手 我也無憾 只要讓我祝福你一切無恙

bonaga還是不想多說什麼
唱兩首歌獻給大家:


從悲傷走到堅強
作詞:南風 
不願教人看到我最無助的時候
不願教人看到我如此難過
張開手一無所有
感覺說不出口
誰來寒夜留一盞燈火
走 每條路雖然都一樣
一步就是一個方向
走 有時候回過頭來想一想
黑夜不會是那麼長


希望的種子
作詞:Jenny
當你失去了夢想親愛的朋友請你不要失望
當你失去了方向親愛的朋友請你不要沮喪
就讓我們停止抱怨和徬徨一起來種下未來的希望
只要你用心灌溉只要你耐心等待種子就一定會發芽成長
一粒渺小的沙子可以看見全世界
一點微弱的燭光在黑暗中發出光芒
一顆希望的種子可以擁有片森林
我們的嶄新的未來就即將要出航
當你失去了夢想親愛的朋友請你不要失望
當你失去了方向親愛的朋友請你不要沮喪
就讓我們停止抱怨和徬徨一起來種下未來的希望
只要你用心灌溉只要你耐心等待
種子就一定會發芽成長
在憎恨之處播下仁愛在傷害之處播下寬恕
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在絕望之處播下盼望
在幽暗之處播下光明在憂愁之處播下喜樂
原來你一直不曾離開在我們身邊一直陪伴我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次默默的放棄,
放棄某個心儀已久卻無緣份的朋友,放棄某種投入卻無收穫的事,
放棄某種心靈的期望,放棄某種思想,
這時就會生出一種傷感,然而這種傷感並不妨礙我們去重新開始,在新的時空內將音樂重聽一遍,將故事再說一遍!
因為這是一種自然的告別與放棄,它富有超脫精神,因而傷感得美麗!
曾經有種感覺,想讓它成為永遠。
過了許多年,才發現它已漸漸消逝了。
後來悟出:原來握在手裡的不一定就是我們真正擁有的,我們所擁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們真正銘刻在心的!
繼而明白人生很多時候需要一種寧靜的關照和自覺的放棄!
世間有太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
對沒有擁有的美好,我們一直在苦苦的嚮往與追求。
為了獲得,忙忙碌碌,
真正的所需所想往往要在經歷許多年後才會明白,甚至窮盡一生也不知所終!
而對已經擁有的美好,
我們又因為常常得而復失的經歷而存在一份忐忑與擔心。
夕陽易逝的歎息,花開花落的煩惱,人生本是不快樂的!
因為擁有的時候,我們也許正在失去,
而放棄的時候,我們也許又在重新獲得。
對萬事萬物,我們其實都不可能有絕對的把握。
如果致意去追逐與擁有,就很難走出外物繼而走出自己,
人生那種不由自主的悲哀與傷感會更加沉重! 
所以生命需要昇華出安靜超脫的精神。
明白的人懂得放棄,真情的人懂得犧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脫!
當若干年後我們知道自己所喜愛的人仍好好的生活,我們會更加心滿意足!
「我不是因你而來到這個世界,卻是因為你而更加眷戀這個世界。
如果能和你在一起,我會對這個世界滿懷感激,
如果不能和你在一起,我會默默的走開,
卻仍然不會失掉對這個世界的愛和感激--
感激上天讓我與你相遇與你別離,完成上帝所創造的一首詩!」
生命給了我們無盡的悲哀,也給了我們永遠的答案。
於是,安然一份放棄,固守一份超脫!
不關紅塵世俗的生活如何變遷,不管個人的選擇方式如何,
更不管握在手中的東西輕重如何,
我們雖逃避也勇敢,雖傷感也欣慰! 
我們像往常一樣向生活的深處走去,我們像往常一樣在逐步放棄,又逐步堅定!
有一種感覺總在失眠時,才承認是「相思」;
有一種緣分總在夢醒後,才相信是「永恆」;
有一種目光總在分手時,才看見是「眷戀」;
有一種心情總在離別後,才明白是「失落」;
有一種美麗總在放棄後,才知道....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絢慧的這人生

在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不少人在探討哪一種失落是最大、最難承受的。幾乎一致的,失去親人(喪親)是所有失落類型裡最令人難以承受的,亦是壓力最大的。

因此,又有一些研究在試圖瞭解,哪一種關係的喪親是最大最難承受的。我看過的研究資料不多,但仍看過研究最終呈現不同結果的。有一些研究結果認為「失去配偶」是喪親裡悲傷最大的;另一些研究則呈現「失喪子女」是悲傷最大的。

到底失去誰,悲傷是最大最難承受的呢?

在探討這問題之前,我想先問,知道哪一種悲傷是最大的用處在哪裡?是要讓失去配偶的,告訴那些失去子女的人說:「嘿!你的悲傷不算什麼,我的悲傷才是最大的」?還是要那些失去子女的,反過來告訴失去配偶的人說:「失去配偶算什麼,你不知道失去子女才是最難承受的」?

這些研究結果是為了這樣的比較嗎?當然不是。所有的研究設計都有它想要回答的問題,有它需要探究的原因。但絕對不是讓人武斷式的使用,或是拿來做輕視別人或傷害他人的憑據。

對失去子女的人而言,失去子女當然是那最難承受的;對失去配偶的人而言,失去配偶當然是生命裡最難承受的。我們無法要求一個人失去配偶、又失去子女,然後要他來「比較」看看,哪一種失去是最難承受的,在每一份關係的失去,都具有獨特關係脈絡,即使一個人同時失去這不同的關係與對象,也無法釐清清楚究竟失去誰才是那最痛最苦的。

那何以人們會將悲傷比較來比較去呢?

因為,人們真正想說的是:「我最苦,我才是那個最苦的」。

當人們在自己的苦裡時,是見不到別人的苦,也無法換個角度去理解別人的苦。

就像,我帶喪偶團體時,曾聽過年紀大的女性對那些非常年輕,孩子剛出世不久的女性說:「妳比較幸運,妳現在喪夫,還那麼年輕,有能力,人生還長,可以有很多可能,不像我,年紀大了,沒老伴了,又不能工作,又沒健康了,只能每天以淚洗面了」;而那些年輕,結婚不過短暫幾年就得背負孤兒寡母名稱之累的女性,告訴了那些年老的喪偶女性說:「我多羨慕妳們,你們曾經有過家庭的溫暖,你們曾經有那麼多被愛的回憶,你們是一起把孩子扶養長大的,而我被愛的記憶那麼的少,即使我這麼年輕,但我的艱辛路是那麼的漫長」。

我聽完她們相互的羨慕,與相互的抒發自己的苦悶時,我同理了他們在自己的苦裡,辛苦與受苦是那麼的真實與折磨,但同時,我亦告訴她們,在我們的悲傷裡,都有各自的苦與艱辛,那是無法比較的。也不是找到一個人比我們「更苦」後,我們的苦就會減輕的。

痛苦與悲傷是有獨特意義的,在每個人的生命裡。

當我們告訴別人你的苦與痛不算什麼時,我們其實是要人不是成為他自己;我們在否認人的真實感受,我們要他們不要感受他們自己的感受,不要思想他們的思想,不要是你真實的狀態。我們在叫人背棄他自己、忽略他自己、否認他自己….

但其實,所有的失落悲傷都是要一個人「真正」的成為他自己。那在悲傷中的人,他終於在混亂與混淆的人世中,在不斷感受別人的感受、思考別人的思考的狀態中,被失落撞擊,與悲傷相遇,那刻的苦與痛真實的在他身上,無法轉移,當他感受到那痛與苦時,他成為了他自己,清楚的接觸了自己。

因此,許多人在悲傷中,會慌、會亂、會驚嚇、會感覺失控…..那一刻,一切會變得十分清晰,清晰的讓他自己發現,原來,他對自己是如此的陌生。

人,要從悲傷中,深刻的認識了他自己。

認識那個最脆弱、最一無所有、最原始、最謙卑的自己。

你不再以為自己是那最驕傲的、最成就的、最不可一擊,或那最無懈可擊的。死亡,是生命帶來最殘酷也最有情的功課。當你能夠面對它、接受這份功課,並且完成它時,你的生命已不再是表淺的認識生命,而是深刻的認識了生命。

如果,失落與悲傷是每一個生命為他自己生命的成長與突破所設立的關卡,那麼,就更無需比較,誰的失落最重,誰的悲傷最慘。因為所有的失落與悲傷都有屬於它的意義,與它出現的時機,那無關別人的事,而是關於你生命的事。

因此,存在治療大師Yalom才說:「死亡,看似摧毀生命,卻是挽救生命」。藉著好似摧毀了某人的生命,而挽救了你的生命。但那生命,也不是只指「生死」之別而已,而是一種真正認識了生命、領悟生命課題後的重生生命。

回頭說,難道如我這般既無配偶又無子女的,失去了親人,最不悲傷,亦或悲傷最不大嗎?

對我生命來說,以目前這時間來看,如果有一天我失去我的姑媽,那將是我最大的悲傷。自小失去母親的我,後又失去了父親,姑媽成為我的主要照顧者,從我十一歲開始,便與她相處、連結,當中也有揪揪結結的情感關係,也曾爭吵、也曾親近,她就有如我的「母親」一般的陪伴我歷經人生的起落。姑媽的存在,讓我即便自小失去雙親,但總算有一個重要的長輩,關切我的生活。如果有一天,姑媽離開我,那刻的我,將會成為真正沒有長輩、沒有摯親的人。我的悲傷,怎可能會不大呢?

但若將我的「個例」放進統計表裡,我相信我這個個例是不具任何代表性,也無以證明「失去姑媽」對人來說,是生命裡難以承受的痛。

悲傷,是有關係脈絡的;悲傷,是有個人意義的。研究數據,也許可以告訴我們一個普遍性的答案,卻無法讓我們得知其中的獨特情感是什麼。

而比較哪一種狀況中的失去最痛(地震、車禍、心肌梗塞、自殺、患病…..)就更無必要的。沒有哪一種好承受,都有不同要面對的難題。就像長期陪伴親人生命過程,雖然不似突然死亡那般的喪親者那般震驚與充滿未告別的遺憾,但長期陪伴在側,親眼看著自己親人受痛受折磨卻束手無策,或是精神在長期壓力之下的耗弱,不是突然失去親人的人經歷過的。

哪一種比較好承受呢?並沒有。當我們正在承受時,任何一種都不好承受,無法比較。

歷經了數年的療癒過程,歷經了數年對悲傷的探究,我慢慢的可以以一種心境來面對自己曾經遭遇的失落,那就是感謝自己所承受的失落,感謝發生在那個時候、感謝發生在那樣的情況、感謝發生在那一個情境…..雖然在那些當下苦不堪言,但我慢慢看見自己所承受的失落有著某些「好」處。

父親走得突然,我深深慶幸沒有父親沒有承受太多苦痛;父親過早離開我的生命,我深深慶幸父親的生命讓我領會了生命,更讓我接觸了悲傷;沒有父母親照顧與陪伴的寄養歲月,讓我懂得獨立、懂得感謝,更因此有機會成為我想成為的自己。

痛苦與成長,是一體兩面的;失落與獲得,也總是一體兩面的。兩面都可看,兩面都存在,當你接納這一面時,便能看見那一面的存在…..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絢慧的這人生

我們活著,難免會遇到被人惡意相待的時刻,有時候是被一些有權有勢的人,有時候是被所信任的朋友,有時候卻可能是很親近的親人。
被惡意對待,心裡當然會忿忿不平,當初所受到的傷害或屈辱說什麼也忘不了。能不去報復與傷害對方,已經算宅心仁厚了,哪還有能力說到原諒與寬容呢?
我看到網路上有一篇網誌說到我在書中談到一些老人家或臨終病人被家屬惡意遺棄或置之不理,覺得我不該去苛責那些家屬,因為那些家屬過去可能是曾受過這個病人或老人家惡意對待的人,如今怎能要求家屬一笑泯千仇,遺忘過去受過的傷痛再來對這個人好呢?
我常會感嘆,文字與語言總是充滿限制,因為寫的人是一種心思,但讀的人又是另一種心思。寫的人沒有這個意思,讀的人卻可能讀到那種意思。
我從來不以傳統儒家的思維來規勸別人,我也不認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更不認同要愚孝,當然也從不抹滅傷害的存在。所以,我不認為一個人因為病了、老了,做晚輩的、親屬的人就應該不計前嫌,不計前怨,無怨無悔的對待這個人。
若是這個人過去傷害了許多人,今天他落得一種無人照料的田地,這是他應受的。我之所以書寫那些故事,並不是在感嘆現在孝道不在,批判現在人無心無肝,相反的,我是在說,你現在如何對待人,將來你會收到這個果。你現在拋棄你的責任,將來人們也會拋棄他的責任。你不能對人惡,卻要人對你善。
可惜,這個讀者,沒有看見我這個論點,而以為我只是像一般人在感嘆現在老人家都不被好好對待。
而說到寬容與原諒這個議題,我就覺得有趣了。很多人(包括我)都會想,這個人做了這麼傷害我的事,我如何原諒得了?寬容得了?寬容與原諒豈不便宜他了?
但我這幾年的琢磨,發現即使你不寬容與不原諒,對方也不會因此就過得很慘,或遭到什麼報應。你緊抓著仇恨不放,其實到頭來只有一個人被深深影響,就是~自己。
很多人誤以為原諒與寬容別人,是放過別人,是讓對方好過,其實不然,原諒與寬容是為了讓自己好過。
如果你心寬了,自然容得下那些傷害,而那些傷害如果能被容下,代表你心寬了。你既然心寬了,自然是你好過了,不用無時無刻目光如豆的注視著那些仇恨與傷痛。
很多人也誤以為進行臨終病人或老人家與家庭關係的修補,是為了讓臨終病人無憾而已,其實很大的部分是為了讓生者無憾或無掛。病人或老人死了,很多仇恨就失去對象處理了,他們死了就死了,仇恨跟他們已無關係的,但是對生者而言,過去所受到的傷痛卻還是繼續的折磨或侵蝕著他們的心靈。所以是要生死兩無憾或無傷,不是因為一個人快臨終了,我們就糊里糊塗的什麼都讓他,什麼都假裝沒發生,他要怎樣我們就配合。
這樣的心願完成是很粗糙也很膚淺的;粉飾太平、掩蓋傷痛。
真正的處理,是承認也是面對。是把過去未竟的情緒、未處理的癥結再來好好面對,再次處理,不是委屈與逃避,以教條的告誡自己或別人:人都快死了,就算了吧!就原諒與寬容吧!
那樣的寬容與原諒都只是麻醉劑,而不是經過掙扎與苦痛的過程所掙來的。
因為一個讀者小小的心得,引發我非要說清楚不可的動機。我想,我實在無法忍受有人將我歸類於用道德勸說他人,以教條束縛他人的人。因為我自認為不是這種人。
我想裡面實在有我永恆的議題,我很難接受自己的心思意念被曲解,或不被讀懂,所以總要說清楚。
當然我知道,就於一個作者,實在要有雅量接受任何閱讀者的詮釋與理解,畢竟年齡與生命經歷不同,理解的角度也就不同。
但就於一個作者而言,不斷的把他要說的話說清楚講明白也是一種權利與義務。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絢慧的這人生

帶團體的時候,一位喪偶者突然間痛哭失聲,她說她好孤單,好寂寞,她說每天醒來都不知道生活的目標是什麼,每天面對大把的時間都不知道如何消耗。
時間忙碌到不夠用的人,恐怕是無法體會一個即將邁入生命黃昏的人,從來沒有工作經驗,孩子也大到有自己的生活安排,然後,配偶突然暴斃,生活完全變了樣的恐慌。
孤寂,是許多喪偶者都會反應的情緒,強度大時,會空虛到想要一了百了(團體中突然有人這樣喊)。
我自己在離婚初期,又無法順利適應工作時,每天茫茫然,既不知道要往東,還是往西。特別是當過去的生活都崩盤時,面對大把的時間,常感覺到的也是孤寂與痛苦。
所以我知道,不是靠朋友,不是靠電視,不是靠逛街….可以彌補這些深層的孤寂感受。那最讓人坐立難安的是,再也不知道自己生命還有何價值?有何意義?又跟誰有什麼關係。
另一位喪偶者說,自己老了,身體不好了,老伴走了,孩子們對自己的冷漠,連接送上個醫院都嫌煩。她也是眼眶全紅,感受自己一輩子努力為家,卻是如此光景。
我忽然感受到,在世間多少孤寂的靈魂啊!
無論怎麼能獨立的人都需要有個伴吧!至少,有個說話的對象,就算吵嘴,也要有個人吧!
面對空蕩蕩的四方屋子,卻沒有半點人聲,不是暫時的,暫時的沒人在旁,會讓人喘口氣覺得寧靜;而是那種無論如何你知道都不會有人出現,你知道未來所有的空間與時間,都只有你自己一個人而已的那種恐慌感覺。
沒有一個人會再天經地義的出現,因為你們是有關係,有血緣,或有承諾的。
變成一個人,就得學習把自己當成那一個親密的人,得學習為自己好,而不是冀求有人來對我好;就得學習與自己相處,與自己對話;就得學習為自己安排生活。
那種生活不再是跟著別人團團轉,而是真的知道自己的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所以後來,團體開始討論起新生活安排,可以怎麼開始計畫新的生活,焦點是為了自己,而不再是為了誰。
說著說著,她們說大家同是天涯淪落人,如今相逢又相識,未來老年時,要去一起住在養生村,包下一層。還說,會為了我留一間。
我聽得呵呵笑起來。也覺得,有時,姊妹好友,果然是人生裡可能會是陪自己走到最後的人。
我和我的姊妹淘,也在講老了要住附近,不然一起住進養老院。既有獨立空間,又知道支持系統就在附近。
一個人過生活,沒什麼支持資源,被認為是自殺的高危險群。離群索居的人很容易和社會有一種隔離的狀態,也容易缺少社會的歸屬感。不再認為自己和社會有何關係,這是很折磨人的。
這或許也是電影「心的方向」裡所有描寫的情境吧!傑克尼克遜扮演的喪偶又加上退休的孤獨老人,歷經一趟追尋自我旅程後,回到家中,接到一封意外的信,信是一次無意做的支助動作,受捐款的非洲兒童寄來的。那信感謝傑克的付出,讓他可以安心長大。傑克看著信,就默默的哭起來。
電影就停在傑克流淚的畫面中…..
那淚,有太多感觸,有太多悲辛,我自己的詮釋裡,還有,是一種感受到還有社會關係存在的一種放心。人活著,從來不會是不需要與人有連結的,特別是情感的連結。
我知道,我也是如此的。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痛苦是奇妙的感覺,痛苦讓生命停滯,也會吸取所有的動力,讓人像一灘死水,只有孤寂與死沈。但是什麼讓你願意延續生命呢?我想,除了你一身的傲骨之外,還有你的信心與盼望。
你總是願意單純相信痛苦經歷只是生命暫時受烏雲覆蓋,其實,烏雲之上仍有太陽,你相信著生命有一天必能撥雲見日,你盼望看見陽光照進生命,讓生命光亮起來的的那天。
於是你堅強了起來希望解苦;決定在渾沌不明中走入許多人更害怕的黑暗裡~誠實面對深層的內心,那被廢棄與遺忘已久的地方,你知道那裡被堵塞的無法照進一點光。沒有人知道那裡的地圖,連你也不知道究竟藏有什麼,你下定決心前往,想為生命能有光這件事盡最大心力。為此,你想必須學習正面迎向痛苦,好看清楚一切堵塞物、障礙物。
然後你寫了信給我,說是要給自己時間學習,還說既然連死都想過了,就想要知道可以怎麼活著?
你的決心讓我有了力量探究,對於生命的痛苦,經過這些年,我有些新的眼光與體會。我想許多的痛苦來自於比較,看著別人所擁有的,感嘆著自己所沒有的;羨慕著別人的生命全是好處,懊惱著自己的生命承受許多的難處。當我們越覺得自己命不好,而越做一些符合自己是不幸角色的行為時,我們也就越相信自己的生命是卑賤的,是不受眷顧的,是微小的,天地之間無人在乎。
最後自己也放棄在乎。
當我越長大,開始懂得將只注視自己的眼光,轉向往我之外的環境看時,我發現,痛苦是普遍性的經驗,是許多人都具有的感受,只是每個人的型態不同,有些人遭受被遺棄的傷痛、有些人則嚐受失親之苦,有些遇到難以平復的冤屈或面對難以克服的貧窮困境,還有許多人終日忍受病痛之苦,甚至在死亡邊緣徘徊掙扎。
痛苦的感受總讓人對生命失望,感覺只有自己一人獨留黑暗中。這是種私密度很高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就像喝進肚裡的水冷暖自知,任何人難以從一個人的外表去察覺或體會他痛苦的程度,除非他自述,即使他自述,我們也很難全然經驗他所感覺到的為何。那麼,覺得全世界只有我一個人得不到幸福,只有我不幸的想法是沒有意義的事,你可能以為只有自己受苦,而別人過得很好,擁有你所沒有的時候,卻不知他也正遭遇、承受你所不知的痛苦。
羨慕別人的生活常來自於我們的想像,來自內心對於想要的生活的渴望,與無法擁有的失望。
每個人的生命總有他所要面對的痛苦。
不需比較誰的生活好,也不需比較誰的痛苦較大。痛苦既發生在個人身上,是個人知覺感覺到的,就代表它的確令你苦惱,也代表對你個人而言是具有意義的;你的身體心理與靈魂對這事件產生了痛苦的反應,若沒有看清楚引起反應的來由,沒有理解自己的意識脈絡,那相似的事件再來時,仍會產生類似的感覺與意念。
這不斷產生痛苦的源頭就會成了生命往前走的堵塞物與障礙物了。
但痛苦在人類的生活中也不全然是壞的事。
人若沒有了痛苦,不曾經歷滄海桑田,對於生命的體驗會少了重要的部份。他的感覺知覺也會封閉在某一空間,無法拓展、無法深入。他將無法感同身受別人的苦痛,也不知這苦痛對於人的意義為何?當然,對於敏感體察與理解別人的痛苦就像隔了一層紗,始終模糊。然後幾乎接近崇拜的順從道德與社會規範對於生活行為的要求與塑造,很表象的看待痛苦這件事,以為只要人不想痛苦的事,不意識痛苦的記憶,維持每日千篇一律的生活作息,人類有何痛苦可言,痛苦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只是一種無病呻吟,也無益處可言,探究思索是浪費時間。
我想可怕的還有無法意識種種傷害如何造成人的痛苦,無法以慈悲的心善待痛苦中的人。
有時,痛苦要的也不多,其實就是理解。
你一定無法相信原來時間可以讓人體悟許多事,也可以讓人學習許多事。記憶中,以前你常憂悶的說著:我注定一生要痛苦,我只配得痛苦與折磨,活多久就要痛苦多久。
這是我想對你說的,人們對於沈痛無解的困難,或百思不解的問題,常會說:我完蛋了,我沒有出路了。
其實不是出路沒有了,是你對自己失去信心了。
有些人可能會勸慰你:放著吧!讓時間解決一切,時間久了就沒事了。
這句話也不確實,因為真正解決困難或問題的,不是「時間」本身,而是我們的心態與詮釋的角度。人會學習會成長,人也具有潛能,人還有追求好的美的有價值的傾向。所我們的視野開闊,更多元的認識世上存有的現象,也觀看各種人的生命經驗,漸漸的,我們對於自身生命的看法會改變,對於原先困住自己的困難、問題的解釋會有所調整。當初在意的,看不見的因素,想不到的因果關係,可能都會產生新的眼光來認識,也產生新的角度來詮釋。
但要讓自己產生新的眼光,擁有新的角度,需要改變與學習,這不會憑白發生的。
你有一段日子很倔強,也很固著,只相信自己心中所經驗的世界,但因不善於與人辯論,也不善表達,你的經驗無法和任何人交流,也無法核對是否有所偏頗,是否失真了。我也相信經驗是每個人真實的感受,也認為人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方法是從自身經驗出發。但我後來發現人的眼光、看法易於受扭曲;易於因內在情緒衝擊太過劇烈強大,在無機會處理、澄清的情況下,扭曲了事件發生的經過,也誇大自己當下記住的感覺,然後在往後的日子裡不斷強化這些感覺,久了,無論發生什麼,不管情況是不是一樣,那熟悉早已扭曲的感覺像是裝有自動啟動裝置,馬上在心頭浮現。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這麼想這麼做的,而是過去的你視野有限,不知道看事情的角度可以有很多層面、很多角度。你成長的生活環境,也不能提供不同而有趣的學習方式,整個國家、社會與家庭常常只有一個標準,只要求某一種表現,除了這表現之外,其他的表現都不具任何價值。
我深深了解社會氛圍與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准孩子有自由思考的權力,也不准探問,一切行為都有規章與準則。若你不同,你會受到很大的質疑,你得拼命為自己解釋,不然就是退回自己獨有的世界,不再爭辯,也不和人表露。
這真的很可惜,個體不能深刻認識自己的真性情、真實需要,也不能探究自己的思想與未知的世界。不只不能以創意對待生命,也不能對群體有所貢獻與回饋。
還好世界在進步與開放,我們藉由這進步與開放學習許多方法來修正與整合我們所知道的事。
我開始學會觀察、探索與了解事物現象後,發現自己強化的感覺與客觀事實常常不是這麼吻合。我腦海裡有許多小時痛苦與延宕的情緒感覺,陸陸續續得到理解與處理後(藉由各式各樣新知或心理諮商治療的學習),我較能跳脫過去的感覺,讓自己轉換成旁觀者去探問許多問題,試圖對當時的狀況有不同的了解與發現。
有天我決定問收養我的姑媽一個放在心裡很久的疑問:「你們當初決定收養我家裡無人反對嗎?沒有人不想接受我進入這家庭嗎?」在我印象中,大家都是不得已的,我也以為三位表哥是不得不接受的。過去發生過姑丈姑媽對我的教育態度意見不一,有所爭執,表哥們氣憤的對我說:你不要再惹我媽媽哭了,因為你,我們的爸媽才會吵架,你不能表現好一點嗎?
我委屈的在房間泣不成聲,心裡放著的感覺是我不被喜愛,沒有我,你們家就不會有爭吵了,我也希望我不要存在。
我認為他們是被強迫的,他們其實不想收養我,當然談不上喜歡我。
我深深相信這感覺,在國中高中的歲月,我帶著這痛苦的感覺生存,我不喜歡回家,總覺得每個人都與我為敵,沒人喜愛我,每個人只希望我消失。無數個日子,我幻想著自己該如何的在這世上消失。
但那天姑媽回答我,在決定收養我之前,他們開過家庭會議,大家一致同意。
我懷疑的問:是不是妳很堅持,沒有人敢反對?
她說:不是,我把妳的情況說給哥哥們聽,告訴他們,阿嬤過世後,沒有人可以照顧妳,他們也了解妳爸爸狀況,是他們自己同意的。
我又問:姑丈呢?姑丈怎麼願意?他不會覺得收養我很麻煩嗎?
她又搖搖頭說:妳很小的時候,被妳爸爸到處丟來丟去時,他就曾說過要領養妳,後來因妳回到阿嬤家安定了才沒提了。
我對於「大家都是被迫才接受我」這個想法有很大的更正;原來他們是考慮後願意接受我的。我為著他們能在考慮後還願意接受我這外來者,感覺到不可思議。
現在的我可以體會與理解,一個家庭要接受一個陌生孩子成為家人,願意承擔日後所有的壓力與衝突,接受本有生活的改變與調整,是不簡單的過程。如果還要讓這個外來者能融入家庭,體會到別人的善意與關懷,簡直是難上加難。
這個體會是我接觸許多人的真情告白後產生的。許多人告訴我他們的家庭也有一個類似我父親的角色,墮落、失敗、放蕩不羈、漂流成性無所事事的弟弟或哥哥。他們也告訴我,他們有一個類似我這樣的姪子或姪女(外甥或甥女),無父母照顧而且行為詭異、問題層出不窮。他們還會告訴我,他們很為這樣的孩子擔心,但整個家族沒有人願意承擔照顧這孩子的責任,大家都不想自找麻煩,也不想多負擔什麼。有人還自白說:一看到這孩子,就想到他爸爸的壞與無賴,就想到他父親過去是怎麼對我們的。
他們既矛盾又愧疚,但不需責怪他們,他們只是無法體會及看見像我這樣背景的孩子成長的艱辛與痛苦,及對生命的懷疑與放棄。我也是因為自己的生命有過這樣的痛楚才理解那些孩子的辛酸與困惑,無力與憤怒。
當我傾聽這些成人的矛盾與愧疚,接納他們的擔心與害怕後,我發現收養一個不成材手足的孩子真是件困難的事,沒有什麼方式可以減緩或解決難題,這裡頭的利害衝突太龐大與複雜。這牽扯到自己的人生與別人的人生;牽扯到自己孩子的幸福與別人孩子的幸福;也牽扯到能力與意志的問題。
我想為那些和我有類似經驗的孩子表達內在的痛苦與疑惑,期待人們能善待與理解,但同時,我也想為願意付出,給予這樣孩子一些關懷與慈愛的家庭與個人獻上我的感謝與敬意。這兩方都是艱辛,都是學習不盡的功課。
因此,我感謝姑媽一家人付出與辛苦;出自內心真誠的感謝,不是因為道德,不是因為做人道理,也不因理所當然而如此為之,而是因為我深層的看見與理解。
此時此刻,我希望你明白了痛苦記憶與經驗是不需要消除也不需遺憾的,它們不會是徒然,也不是詛咒,它們需要我們理解,希望得到我們的回饋,使我們能將這樣的理解付出給其他生命,真誠關懷全體生命的和諧。
請記住這感覺,請珍藏你所具有的心意與力量,在痛苦經驗再度來臨時喚出它們來理解自己,撫慰療癒自己。

絢慧的這人生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22 Tue 2008 00:05

(Painted by Grace Su)

什麼時候我們會「怨」?我最近老想著這個問題。
怨,常是控訴著別人如何錯誤的對待我,也常是泣訴著自己生活的糟糕與不滿意。
我遇到了一對夫妻,他們相互控訴著彼此:「要不是他,我可以過得很好。」
我想起了,曾經,我也是這樣子的,我深陷在我不滿意也不喜歡的關係中,無論是親密關係或工作關係,我常感覺滿腹的怨,怨別人如何殘忍對待我、怨別人如何阻礙我、怨別人如何讓我過的不好…….我的確,曾經有那麼一刻,我想著:「要不是他,我不會變成這樣……」
曾經,我怨著伴侶、怨著同事、怨著上司、怨著所有對我不公與輕視我的人。
我以前常不知這是怎麼發生的?我怎麼會老是覺得過得委屈、過得不滿意、過得心酸?
不知這幾年學習獨立的成果卓越,還是從理解別人的困境進而理解了自己的問題?
自尊心低落,自信心不夠似乎是很大的因素。因為自尊心低落,覺得自己無法為自己爭取什麼,因為自信心不足,不相信自己離開了某段關係後,真的會過得好。也因為自尊低落,覺得自己不配要求什麼,只能任著環境左右著我。
無法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似乎也是怨的來源。無法為自己生命出聲與負責,暗暗期待有人會看見我,會給我一點注目,關心我的狀況與需要;但弔詭的,因為無法為自己說,旁人常是體會不到也看不到,久而久之,常被忽略,不被滿足的需求,形成牢不可破的怨氣,覺得自己都做成這樣、付出成這樣了,怎麼都得不到重視與關切。
我看著這對夫妻相互控訴著彼此時,我看見的是兩個受傷了的人;因著對自己不滿意不喜愛,以為擁有了對方,就會有人來喜歡自己、愛自己,卻在相處中,慢慢發現,對方根本不愛自己,自己充其量只是生活中的一種工具。期待的破滅,讓他們漸漸生出怨氣。他們像兩個緊緊抓著盾想保護受傷了的自己,又拿著長長矛攻擊對方的戰士。
我對他們說:「你們都受傷了,因為受傷,所以緊張的拿著矛攻擊著彼此。」
我希望他們先各自療傷,療傷後,才有力量來重新看待彼此的關係。
這幾年,我漸漸清楚,過去的自己也是如此,因為覺得自己地位弱勢,常感覺自己的可悲,老是想抓東抓西來轉移掉那些感覺。以為只要有了這個,有了那個,我就可以站得穩、站得好。其實不然,因為一時的需要而東抓西抓,常是抓到不適合也不對的東西。
那糟糕的感受該怎麼辦呢?有人問我。
我也還在摸索。但我認為,忍耐,或許是必要的。聖經有句話說:「忍耐久了,終必得救。」不知是不是這個道理?但或許,承受,是更好的說法。有很多糟糕感受,需要承受,當還沒有洞見,還沒有方法時。不逃避痛苦,或許就是化解痛苦就好的辦法。
無論如何,當自己心靈不穩健時,建立的關係通常也不會是強健的,常是脆弱的只要有困難迎面而來,就支離破碎的很難繼續。
越無法為自己說話的,越覺得不能說出自己需要的,越感覺到別人不在乎不重視的,怨,總是累積的越重。
我希望自己上半輩子累積的怨氣可以漸漸消溶,我希望自己開始學會說出自己的需要,這無關他人是否會能滿足我,或者我會不會要到自己要的,而是,我沒有先放棄自己、先鄙視自己,與先看低與看輕自己的需要與感受。
厚重的怨氣,太重了,可以是雲淡風清的時候了……

什麼時候我們會「怨」?我最近老想著這個問題。
怨,常是控訴著別人如何錯誤的對待我,也常是泣訴著自己生活的糟糕與不滿意。
我遇到了一對夫妻,他們相互控訴著彼此:「要不是他,我可以過得很好。」
我想起了,曾經,我也是這樣子的,我深陷在我不滿意也不喜歡的關係中,無論是親密關係或工作關係,我常感覺滿腹的怨,怨別人如何殘忍對待我、怨別人如何阻礙我、怨別人如何讓我過的不好…….我的確,曾經有那麼一刻,我想著:「要不是他,我不會變成這樣……」
曾經,我怨著伴侶、怨著同事、怨著上司、怨著所有對我不公與輕視我的人。
我以前常不知這是怎麼發生的?我怎麼會老是覺得過得委屈、過得不滿意、過得心酸?
不知這幾年學習獨立的成果卓越,還是從理解別人的困境進而理解了自己的問題?
自尊心低落,自信心不夠似乎是很大的因素。因為自尊心低落,覺得自己無法為自己爭取什麼,因為自信心不足,不相信自己離開了某段關係後,真的會過得好。也因為自尊低落,覺得自己不配要求什麼,只能任著環境左右著我。
無法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似乎也是怨的來源。無法為自己生命出聲與負責,暗暗期待有人會看見我,會給我一點注目,關心我的狀況與需要;但弔詭的,因為無法為自己說,旁人常是體會不到也看不到,久而久之,常被忽略,不被滿足的需求,形成牢不可破的怨氣,覺得自己都做成這樣、付出成這樣了,怎麼都得不到重視與關切。
我看著這對夫妻相互控訴著彼此時,我看見的是兩個受傷了的人;因著對自己不滿意不喜愛,以為擁有了對方,就會有人來喜歡自己、愛自己,卻在相處中,慢慢發現,對方根本不愛自己,自己充其量只是生活中的一種工具。期待的破滅,讓他們漸漸生出怨氣。他們像兩個緊緊抓著盾想保護受傷了的自己,又拿著長長矛攻擊對方的戰士。
我對他們說:「你們都受傷了,因為受傷,所以緊張的拿著矛攻擊著彼此。」
我希望他們先各自療傷,療傷後,才有力量來重新看待彼此的關係。
這幾年,我漸漸清楚,過去的自己也是如此,因為覺得自己地位弱勢,常感覺自己的可悲,老是想抓東抓西來轉移掉那些感覺。以為只要有了這個,有了那個,我就可以站得穩、站得好。其實不然,因為一時的需要而東抓西抓,常是抓到不適合也不對的東西。
那糟糕的感受該怎麼辦呢?有人問我。
我也還在摸索。但我認為,忍耐,或許是必要的。聖經有句話說:「忍耐久了,終必得救。」不知是不是這個道理?但或許,承受,是更好的說法。有很多糟糕感受,需要承受,當還沒有洞見,還沒有方法時。不逃避痛苦,或許就是化解痛苦就好的辦法。
無論如何,當自己心靈不穩健時,建立的關係通常也不會是強健的,常是脆弱的只要有困難迎面而來,就支離破碎的很難繼續。
越無法為自己說話的,越覺得不能說出自己需要的,越感覺到別人不在乎不重視的,怨,總是累積的越重。
我希望自己上半輩子累積的怨氣可以漸漸消溶,我希望自己開始學會說出自己的需要,這無關他人是否會能滿足我,或者我會不會要到自己要的,而是,我沒有先放棄自己、先鄙視自己,與先看低與看輕自己的需要與感受。
厚重的怨氣,太重了,可以是雲淡風清的時候了……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都希望生活能幸福,網路上流傳著各式各樣的文章提醒人們「要幸福喔!」,但說真的,很少人真的同意自己是幸福的,我們總有說不完的苦楚、抱怨不完的事,就連前陣子電視播放的某黨選舉廣告都抓住民眾這樣的心情,拼命訴求我們的人民過得多苦;沒有工作、沒有錢繳健保醫病、沒有錢繳學費讀書、沒有錢…..真是太苦了。

遇到這樣怨聲不絕於耳的社會現象,人們為了減輕痛苦的感覺與現實生活的壓力,會產生一種心理來自我安慰,這種心理就是~比較;和比我們狀況更差的比、和我們處境更壞的比,然後在這樣的比較中,生出另一種感到安慰的心理:我還不錯,還有人比我更差更不好,我應該要知足才是。

許多人發現這樣的「比較」,果然頗有安慰的效果,所以紛紛實行這樣的「安慰法」來助人,教化人如何在逆境中想開點、知足點。

我們如果攤開一些助人關係的對話過程,其實不難發現,許多助人者(在這泛指專業助人者半專業助人者,或非專業助人者)都有這樣的勸說(專業上稱為輔導):「你為什麼自怨自艾呢?你看看別人的狀況更慘更糟,別人還是努力的活著啊!」、「你為什麼埋怨呢?你有得吃、有得住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你應該知足,有多少人想要工作卻沒工作。」「你雖然斷了一條腿,但看看別人比你更不幸,連命都沒了,你該感恩了。」

我們仔細的思考這樣的論點,可以發現,這些語句裡,大都是將一些感覺自己不足、貧乏、不滿的人與一些比他們感覺起來更差、更糟、更慘的人做比較,然後在這樣的比較中,讓這些「怨天尤人」的人感覺自己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傻瓜。

這樣的安慰人的方法,其實是反應整體社會的一種習性;一種價值觀與生命態度。

說起來,其實還蠻一致的,無論助人者或受助者都是在同一種思考邏輯與行為反應下生活。

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人會覺得不滿足呢?為什麼人會不覺得幸福與快樂呢?為什麼人會自怨自艾、埋怨不斷呢?

當然我們可以說是人格的因素、教育的因素、處事應對模式的因素。

但我要說的還是~比較的因素。

這些感到不滿足、不快樂的人,在他們的生活環境裡都有明顯的或隱藏的比較意味,而這些比較中,他們看見別人是更好的、更出色的、更優越的,相形之下,只看見了自己的不足與限制;例如一個媽媽知道隔壁鄰居太太的孩子考上第一志願,他的孩子卻是第三志願,他不快樂了;一個老人看見他的朋友有妻有子有孫,他卻孤獨一人無人照料,他不快樂了;一個孩子看見他的同學有更新形的手機,他父母卻買不起,他不快樂了;一個老闆,發現另一個企業老闆的房子更大更豪華,他卻沒有資金買更大更豪華的,他不快樂了;一位末期病人看見他的朋友們都還健健康康的生活著,他快樂不起來了。

你能叫他不要比較嗎?

事實上,很難,我們的生活中就是充斥著比較,分數要比較、成就要比較、誰嫁的好娶的好要比較、薪資要比較、身材與容貌也要被拿來比較。就連安慰人的話語裡也散發著「比較」的氣味,只是,這時人們為了安慰人,要受安慰者轉向跟比自己「更差」的人做比較。在比自己還差的人面前,自己「擁有的」就變多了,換成別人是不足與缺乏的,自己當然也就優越起來、滿足起來了。

這樣的比較只是換個方向,怎是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呢?只要又回到原來不如人的環境去,馬上幸福感、快樂感就會消失了,這樣的短暫安慰對人有實質的幫助嗎?

況且,若是我們總要比自己還差還不好的人比較出上下,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才知道自己該滿足,那不是說我們社會應該永遠有低下階層,也應該有不幸的人的存在,因為這些人的存在、這些人的痛苦能造就我們的快樂與優越。這樣的社會豈不殘忍?人人皆有種「別入的不幸,我就會快樂」的暴力思想。

要讓人活得幸福、活得快樂,就要放棄「比較的思想」,我們的社會也需打破「比較」的價值判斷與「階級」的觀念,因為這些都讓人活在束縛中,永遠活在有更上一層的生活水準要追求的日子,卻忘了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擁有了什麼。

在【荒漠甘泉】中有段可愛的故事,大意是說:國王有一座花園,裡面有各樣的花樹植物,國王一直很喜歡他的花園。有一天,國王走到花園,卻吃了一驚,因為那些珍貴美麗的花朵與高大挺拔的樹都奄奄一息了。他甚為傷心,一直走來走去,不知為什麼變成這樣。突然之前,他發現有株不起眼的心安草仍然有朝氣的展開自己,國王驚奇又興奮的問心安草:「你怎麼活得好好的呢?你似乎一點都沒有沮喪哀嘆?」後來國王終於知道原來橡樹因為自怨沒有松樹那樣高大俊秀而心生厭世之心。松樹又恨沒有像葡萄藤那樣多結果子而鬱鬱寡歡。葡萄藤也不快樂,因為它終日匐伏於地,抬不起頭來。牽牛花也病倒了,因為它嘆沒有紫丁花香。紫丁花也嘆因為自己不結果子。

於是國王好奇的問心安草,怎麼它不憂鬱、不沮喪呢?小草回說:「我絕對沒有沮喪或灰心,也不失望,我雖算不了什麼,但是我知道若你要在花園裡有棵松樹,你會種植松樹。若你要有一棵葡萄樹,或者桃樹,或者牽牛花,或者紫丁香,你就會去種植;但我知道你要我做一枝小小的心安草,所以我盡力也心滿意足的做一枝心安草。」

我以前工作的機構,團隊的工作伙伴們一直用心努力的照顧病人,讓病人獲得好的對待與醫療服務一直是團隊覺得最重要的使命,也是機構存在的意義。但主導者一直散發一種訊息:我們應該更好更優秀。甚至期許機構保持台灣第一的位置。主導者不斷擴充病房、床數,又不斷要求工作者應提出研究報告,爭取學術地位,又要我們有國際觀,所以應努力加強語言能力介紹我們機構給國外的機構認識,使我們能超越台灣本土地位,邁向國際。

當然,這的確是遠大的宏觀與願景,但卻可能是危險的迷失;忘了自己的本分,迷失了機構存在的意義,更失去了照顧好病人才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漸漸的,臨床工作者感覺到永無止盡的目標,也感受到自己永遠的不足,還失去照顧病人的熱情與初衷(早在其他要求中消耗殆盡),離職率也節節高昇。這當中,不止工作者體會不到生命的滿足,相信病人也體會不到滿意的服務品質。

反觀另一間相同屬性的醫療單位,他們的工作人員很少投入在會有名聲地位的各類活動裡,他們的床數也一直維持原來的,他們的工作人員幾乎沒異動,他們也不會想要爭著誰是台灣第一,誰又是國際水準。他們默默的、盡心的、認真的、專注的做著自己的事;做著他們存在意義核心的事。他們的病房所到之人總能感覺一份恬靜與安然的氣氛。他們不與比他們有更多有利條件的機構比較,也不與比他們還資淺還經驗不足的機構比較。他們的特別正因為他們就是他們,他們就是如此自然又安然的存在。

這樣的機構,不自卑,也就不需要證明優越。

當然也不需老拿一個對象來證明自己真的是優秀的。

有比較不就有痛苦嗎?與比我們不好的人比較,也不過是將自己的痛苦轉加諸在別人身上。

要改變社會這樣的價值態度當然是困難的,非一朝一夕能改變。但我們在面對別人迷失自我價值時、感到不足與自卑時,我們可以別急著只是要他們看開點,叫他們看更慘更糟的人來獲得心理平衡,而是需要和他們談談這些他們在乎的「比較」從何而來,也和他們談談他所遵從的價值觀是他內心所渴望而信服的嗎?然後再談談他想要的幸福生活、滿足生活是什麼樣子的?這些幸福生活的期待是否合理、是否是真正的需要呢?或者,只是順應在主流價值下,拼命追求主流價值對個人的要求與壓制。

我們需要讓他們知道一件事:若只是掉入追逐的遊戲,永遠有追逐不完的更好狀態,是獲得不到真正幸福的,因為一旦你又跌落,就會繼續怨與苦了。

人往往我們會不斷的「比較」,是因為人天生有優越性格,總希望自己真的高人一等。卻又同時顯露出自己是多麼擔心、害怕自己的渺小與虛無,以致別人看不見。

若我們的社會能人人尊重彼此也看重每一個人,我們就不需急著出頭、急著要條件與光環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是有理的,那時,或許人才能是真正幸福的。

 (取自:生命河流,2005,張老師出版)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久以前,我點起了煙,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只為了讓自我感覺更好一點,現在想來生命不過是個可怖的循環,在繞地一周之後,我發現自己繞回起點。儘管,世界已不在是那個世界,我也不再是那個我。
        那個時候,看著自己深愛的女人一根接一根地吞雲吐霧,那年輕而美麗的臉龐在煙霧中看起來如此頹廢如此憂鬱如此茫然,我體會到了一種刻骨的心疼。
 當我點起煙的剎那,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再期盼別人的關心或者更在意別人的心疼。其實沒什麼。不是嗎?只是,愛上了有煙陪伴的感覺,讓自己解脫,讓自己輕鬆,讓自己飛翔,讓自己發洩,讓自己,找到陷入快樂的方式。不錯,如果這個世界不能,至少,煙能。
 煙給我頹廢的感覺,可是在適當的時候我卻覺得頹廢很美很美。有人說男人抽煙的樣子很帥,只是誰都不知道煙後面的男人有著怎麼樣的傷。男人抽煙只為一種心中的憂愁,看到煙圈的升騰與逝去,憂愁同時變得虛無飄渺。不要試圖改變任何人,尤其是女人,男人不被他們改變就已經是不錯的結局了。
 抽煙的男人有男人味,喜歡抽煙的成熟男人,給人的感覺是滄桑。心煩的時候,無聊的時候,總希望所有不快,都隨煙飄散。但似乎一切都是徒勞,在裡面我只能找到些許,頹廢與放縱。找不到愛的人,頹廢的確是一種美,而且是我很喜歡的那種,不過我常常努力讓自己不那麼頹廢。
  抽煙是一種深呼吸,有人抽煙也許是因為午夜的寂寞與孤獨,或許也是為了麻痺小腦,為了忘卻一些忘不掉的過去。有時候覺得煙才會讓我覺得我是真實存在的,人燃燒自己的一生只為點一支煙嗎?  男人喜歡抽煙來平靜自己的心情,喜和憂的時候;我喜歡在抽煙的時候思索問題,那時我會最清醒;喜歡抽煙度過寂寞的時間,彷彿能從黑暗中走出。煙已成為我的唯一知己,只有我拋棄它,它絕不會拋棄我。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之一,是做一個孤獨的人,尤其是男人。抽煙的男人是滄桑的,煙圈中的男人是孤獨的,點著的是煙,燃著的是生命。不知道,為什麼無情的煙會被注入感情。習慣看著煙一圈一圈地燃燒,有種被釋放的感覺。可當男人想延續這種感覺的時候,煙卻越來越短,和愛情一樣,當男人想更靠近的時候卻發現愛情已經被時間沉澱了。
  有時只是喜歡煙,而不是抽,喜歡手裡有東西拿著的感覺,喜歡那種把東西吐出的感覺,如同解下身上所有的包袱,放出心中所有不快。喜歡在夜裡不停地抽,一支接一支,生命永無休止,那點點火光,照亮黑夜,照亮我的心田。讓短暫的暈眩變成永恆。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終於氣得我把他解雇了!這傢伙,老是在顧客面前耍小聰明,只要見別人穿得差點,說話土點,他就把價錢喊得高高的。」一個做生意的朋友說。他說的那個「傢伙」是他的一個親戚。他那個親戚原來也是做過生意的,生意做垮了,家裡窮得都快要揭不開鍋了,他實在看不過,就請他來幫忙,沒想到,那個親戚卻總是幫倒忙。
  「我跟他說過多次了,做生意,最好把所在的人都當作比自己聰明的人看,這樣你才不能在任何人面前抱著僥倖的心理,才不會把別人當傻瓜來看待,那麼你任何時候都能做到貨真價實,老少無欺,這樣做生意,生意做得越長,口碑越好,顧客越多,自然,你的生意就能往大處做,就能往長遠裡做---可是,他偏偏就是聽不進我的這些話。唉,難怪他原來的生意做得那樣糟呢!」朋友搖搖頭,一臉苦笑地說。
  是呀,很多人生意做垮了,做人做失敗了,原因都是在聰明面前犯了糊塗。他們以為聰明的人都是善於察言觀色、玩弄心計的。通過察言觀色,發現只要別人是個腦子不好使的人、腦子沒開化的人,便以為有機可趁,便以為自己必定比別人聰明---也必定可以把別人當作傻瓜來糊弄。這種人,自然也積累了不少得利於一時的「經驗」,也享受到了不少把別人玩弄得暈頭轉向的「快樂」。但正是這樣的「經驗」和「快樂」在一個人的心裡積攢多了,才讓他們變得很難「刷新」自己的心靈,很難接受真正給他們帶來智慧的忠告。
  那些成功的企業、成功的人士恰好都是不敢糊弄人的,不敢把別人當傻瓜看的,他們總是盡可能地用自己最好的產品與服務來對待客戶,總是用最大的誠意最真誠的態度來與人打交道,總是怕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一步走錯步步都錯。這種「怕」,自然會表現在對他人的敬畏上---對他人的智力與能力的敬畏。也就是說,他們是不敢將自己的智力與能力放在別人之上來自作聰明的。
  聰明就是不把別人當傻瓜,我的這個朋友的關於聰明的定義,雖然不能進漢語辭典,但它卻一下子就進到了我的腦子裡。一個人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待聰明,別人就是有意在他面前裝傻---故意往他頭上戴高帽子,故意往他手裡塞錢,他也不會上那個當的。這樣的人,很難想像他會被別人捧得很高之後,然後重重地摔下來;很難想像他會被別人塞了很多錢之後,不僅錢被沒收,人也被捉到牢裡關起來。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