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嘟寶寶氣喘衛教網 http://www.azma.com.tw/
藥物的治療主要分為吸入性及口服兩種類型
吸入性藥物目前主流為長效性乙型交感神經促進劑,長效性乙醯膽鹼拮抗劑,吸入型類固醇,短效性乙型交感神經促進劑,短效性乙醯膽鹼拮抗劑或合併兩類型藥物於單一吸入裝置,達到加乘效果口服型藥物包括茶鹼類,乙型交感神經促進劑.化痰劑類固醇等…。
目前單一裝置合併長效型乙型交感神經促進劑及吸入性類固醇的治療由於較早引進台灣,已成為治療的主流,病患使用後對於臨床症狀,肺功能及生活品質都有明顯的改善,此類治療的困擾對於病友而言,第一是吸入型裝置如何使用。第二是類固醇的恐懼症。對於吸入型裝置使用,通常在門診衛教人員或醫師的操作示範下,大部份可以迎刃而解。至於類固醇恐懼症,則是世界共通的問題。
一般吸入型類固醇,假設單一口吸入為二百微克,其肺部沈積吸收為30%,其餘70%在口咽堆積由漱口而清除,人體實際吸收僅有六十微克,大部份在經過肝臟時即被代謝,因此全身性的影響有限。反觀一顆口服類固醇(prednisolone)五毫克,則為單一口吸收量之八十倍以上,因此民眾實在不需對吸入型類固醇產生過度恐慌。然而藥物的使用一定要與醫師充分配合,依使用的劑量/次數及時間,以求達到最大的療效及最小的副作用。
至於類固醇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療效仍有爭議。不過筆者認為它可減少痰液產生,改善呼吸道的反應度及臨床症狀,減少急性發作次數,雖然它無法延緩長期肺功能下降的趨勢,但是它仍然扮演重要的治療角色。
保健一般是病患最常關心的議題。首要仍然是「戒煙」。其次走路是一項不錯的選擇。可增強下肢的肌力。「深呼吸緩吐氣」類似氣功中的吐納,對於氣體交換或許有幫助。健身操對於上肢肌內呼吸肌也有所助益。加上均衡飲食及健康的生活態度與習慣,我想這是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最佳諫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