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魚類養殖往往因疾病造成嚴重之損失,蝦之養殖亦不例外,蝦之存活率通常只有50%,可見由疾病所造成之損失有多大。

對於蝦病吾人應有正確之認識,一旦不幸發土疾病時才不會手忙腳亂而能沉著應付,採取正確適當之措施而使損失降到最低,切忌道聽途說胡亂用藥而造成無謂的更大的經濟上損失。

  1. 密集式之集約養殖往往產生各種疾病,且因動物密集故疾病之相互傳染亦更為容易 (台灣因土地有限土地價格高,方須採用高密度養殖,常常為疾病發生之主要原因) 因此養殖密度須因每人之養殖技術、經驗、蝦池之條件、氣候等而適當調整,不可盲目一窩蜂地採用高密度飼養。
  2. 蝦病之研究歷史尚淺,許多疾病尚不甚明瞭必須與研究機構密切聯繫加強研究,俾使病因、傳播方式等研究清楚而得以有效防治。
  3. 蝦病預防重於治療,平時應注意飼養管理,保持良好之水質,避免池底惡化,並時時注意吃餌料情形、應養成記錄之良好習慣做為下 批養殖之改進及防疫之參考。
  4. 蝦病發生 :

    (1).早期發現並尋求正確之診斷。

    (2).改善水質 。

    (3).選擇有效藥物、投藥方法及劑量應正確。

    (4).藥餌之調配混合務必均勻及吸著完全。

    (5).追觀察療效及檢討並訂定防範措施。

    (6).嚴守停藥期,避免藥物殘留而保障外銷(內銷)之市場。

    (7).妥善處理空藥罐瓶及藥浴水之排放,避免二次公害之形成。

    (8).病、死蝦應即撈取集中燒燬或深埋,以防止病原之蔓延及散佈。

    5.蝦病病因

    (1)非傳染性病因 : 營養不平衡,如缺膽固醇或維他命 C、水溫太高或太低、鹽度驟變、中毒、藥毒等物理化學之傷害。

    (2)傳染性病因 :a.細菌b.黴菌c.病毒d.寄生蟲。一般日常所遭遇之蝦病絕大多數係由傳染性病因所造成。

    6.蝦病致病機序

    例如巴氏桿菌或大腸茵之於牛豬一樣,通常在身體健康環境良好時,不會引起疾病,但如果有長途運輸或其他疾病等緊迫因素發生時,即可引起肺炎或腸炎等疾病 ; 所以如果蝦體體質纖弱,加上環境不好,則水中原先已有之病原菌就能趁機增殖而使蝦生病。因此要特別注意水質管理,避免造成水質變惡,尤其因為養殖密度高,水質很容易變壞 ; 除此而外,殘餌亦常常為水質變惡原因之一,故給餌應適中,給餌過剩造成水質污染變惡,不足則影響成長並可能產生相互殘食。不但平時須時時刻刻注意水質,且蝦之病,由於蝦病之發生絕大多數與水質變壞有關,因此除了針對蝦病下藥處理外亦應立即設法改變水質環境才會事半功倍。

    二、蝦病各論


    依病毒、細菌、黴菌性疾病、原生動物感染、外共生微生物引起之疾病、寄生蟲病、營養性疾病、中毒及其他雜症分別討論。

    (一)病毒性病(Viral Disease)

    共有六種病毒, 即(1)Baculovirus penaei (BP) 對蝦桿狀病毒。 (2) Baculoviral Midgut GIand Necro-sis(BMN)中腸腺壞死桿狀病毒。(3)MonodonBaculovirus (MBV) 草蝦桿狀病毒。 (4) Infectio-us Hypodermal Hematipoietic Necrosis (IHHN)

    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病毒。(5)Hepatopan-creatic Parvo-like virus (HPV)肝胰小病毒及(6)Reo-like virus 腸呼吸道病毒。

    1.桿狀病毒 ( Baculovirus ) :

    屬此類病毒群共有三種蝦病毒,分別感染不 同種類之對蝦( Penaeid Shrimp )。一般本病 毒之感染均引起高度死亡率,通常BP及BMN病 毒引起蝦苗及幼蝦期 ( Larval Postlarval st-ages)之嚴重傳染病, MVC(草蝦桿狀病毒) 則 可感染幼蝦後期及中蝦成蝦期 ( Late Postlave-al through juvenile & adult life stages ),但以幼蝦後期之感染損失最為嚴重。BMN( 中腸腺壞死桿狀病毒)通常只感染日本斑節蝦,但BP及MBV則感染許多種對蝦,且分佈世界各處 桿狀病毒可感蝦肝胰臟上皮細胞(全期 )及中腸上皮細胞( 幼蝦期)並造成該上皮細胞之壞死而導致蝦體死亡,通常BP在感染之細炮核內形成金字塔形之嗜酸性包涵體為特徵,而 MBV 則於感染之細胞核內形成圓形之嗜酸性包涵體。BMN則不形成包涵體。一般診斷必須靠包涵體之檢出及組織病理學之檢查或電子顯微鏡之輔助診斷。

    2.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病毒 ( IHHN) :

    可能屬於 RNA小病毒( Picornavirus)。可感染許多種對蝦, 一般可引起P.styirostris 極嚴重之死亡(往往超過90%以上) 。對巴拿馬蝦(p.vannamei) 則感染後成為無症狀之帶毒者 。對草蝦則於中蝦成蝦感染並可造成嚴重之損失。本病毒感染蝦體時,通常破壞其皮下組織,前腸、後腸皮下組織以及造血組織上皮及肌肉為主,中腸及肝胰臟則不被波及。

    3.肝胰小病毒( HPV ) :

    本病毒可能屬於DNA小病毒 ( Parvovirus),大小約為22一24 nm.可感染許多種對蝦,草蝦亦可感染,死亡率約在50~100%之間,病程約為 4-8週。受感染蝦隻呈發育不良、厭食、體表污穢,偶而可見尾部肌肉白濁病變。通常主要病變在肝胰臟,使該臟器萎縮壞死,並以發現該臟器細抱有嗜驗性大核內 包涵體為診斷之依據。

    4.腸呼吸道病毒 ( Reo-like virus ) :

    本病毒在斑節蝦發現,病毒大小約6O nm 。通常在肝胰細胞之細胞質內增殖,發病過程較長,病程約45天,在草蝦之感染情形不詳。

    (二)細菌性病(Bacterial Diseases)

    許多種類細菌可引起養殖蝦疾病,尤其在蝦苗、幼蝦及中蝦期為主,通常受感染後可引起以下三類型之疾病感染 :

    (1)軀殼、附肢及鰓等體表之潰爛 ( 又稱爛殼病及細菌性壞死病 ) --通常由產生溶解幾丁質酵素(Chitinase )細菌感染而形成外殼之局部穿孔,然後再侵入體內,引起體內局部炎症反應,如感染未能被有效遏止則可演變成全身性敗血症死。

    (2)體內局部感染症--細菌可在內臟、鰓、肌肉等造成局部性感染病灶而形成膿瘍。

    (3)全身性敗血症一一病原菌侵入體內淋巴血液及各臟器組織。一般感染細茵之症狀有 : 蝦體變色、鰓變色、壞死、爛鰓、爛尾等,例如細菌性黑鰓病 ( Bacterial black gill disease )。絕大多數蝦病細菌均屬二次感染性細菌(Secon- dary pathogens ) , 通常必須先有各種緊迫誘因(Predisposing factors ),如其他病原 (病毒或其他細菌)之感染、寄生蟲去寄生、外部共土微生物附生、外傷、營養缺失、化學或物理性緊迫作用等之影響下,才能使這些原來在水中或蝦體外附著之細菌有機可乘而引發細菌感染造成病害。迄今自病蝦所分離到之細菌大約可分為兩大類,即一種為自病蝦體內或局部病灶所分離到之病原細菌,通常本屬細菌可引起病變,另一種為附生在蝦體表面之共生細菌,一般不引起病變。

    1.蝦病原細菌 :

    屬於此類之細菌迄今為止共有12種,均可自淋 巴血液或內臟分離。

    (l)Vibrio spp( 弧 菌 )--V. alginolyticus, V. parahaemolyticus及V.anguillarum. 本屬細菌在病蝦分離率最高,尤其前兩種弧菌最常見。

    (2)Aeromonas spp.(單胞菌)

    (3)Pseudomonas spp.( 假單胞菌 )

    (4)Aerococcus viridans (八聯球菌 Sarcina 又稱四疊球菌 )--主要感染龍蝦,病原性極強。

    (5)Acid-fast bacteria (抗酸性分枝桿菌 )

    (6)Benekea spp( 嗜幾丁質細菌)--本菌分泌幾丁質酵素( Chitinase) 分解蝦體外骨骼之幾丁質,使蝦殼穿孔或寄生其邊緣及尖端,穿孔後侵入體內,被寄生部位除穿孔外常有褐色或黑色素沉澱,如黑斑病( Bl-ack spot disease)。

    (7)Pasteurella spp.( 巴氏桿菌 )

    (8)Moraxella sp.(莫氏桿菌 )

    (9)Achromobacter sp. (無色菌 )

    (10)Acinetobacter sp.(無運動桿菌 )

    (11)Yersinea sp.(耶爾氏菌 )

    (12)Flavobacterium sp. ( 產黃桿菌 )

    2.蝦外部共生細菌 :

    屬於此類之細菌目前已知共有8種,通常大量附生於蝦體外表,亦即附生於甲殼或其邊緣,尤其泳肢剛毛及鯉絲,一般此類細菌並不侵入體內亦不造成體內病變,惟大量寄生附著而影響呼吸、運動、採食、脫殼等而衰竭或窒息死亡。外部共生細菌有以下五種 :

    (l)Leucothrix mucor (粘液白絲菌 )

    (2)Thiothrix sp.(硫絲菌 )

    (3)Flexibacter sp.( 屈桿菌 )

    (4)Cytophaga sp.(粘液桿菌 )

    (5)Aeromonas formicans

    以上大部分屬於Gram 陰性之絲狀菌或長桿菌,係水中之正常菌叢,其他尚有Vibrio spp.Pseudomonas spp. Flavobacterium sp.等 。

    3.治療: 細菌性疾病治療採用以下兩種治療方式

    (1)藥浴--對外部寄生或水中大量滋土病原性細菌殺菌抑菌時使用。藥物有BKC(滅菌可靈 、海亞敏等 )、伕喃劑 (如 Furanace,Furacin、福來頓 Furazolidone )、福馬林(Formaline )、孔雀綠 ( Marachite gr-een )、甲基藍 (Methylene blue )、過錳酸鉀( Potassium permananate ) 等,亦可使用抗生素及磺胺劑 (Antibiotics and Sulfadrugs ) 、較常用之抗土素有氯黴素(Chloramphenicol ) 、氯四環素 ( Chlortet-racycline or Aureomycjn )、羥四環素(Oytetracycline or Terramycin ) 及 Nalid-ixic acid 等。 藥浴劑量之計算為PPm (百萬分之濃度) 來計算。例如1 公噸水=1立才公尺= 1,000公斤 (kg) 中加入1 公克(gm ) 或l cc 藥即為l PPm (百萬分之一) 濃度。

    (2)經口投藥片一將藥拌入飼料中餵食,經口投藥應以養殖之病蝦之總體重去換算藥劑量,即欲治療之病蝦池內共養幾尾乘上病蝦平均體重即可求得欲治療之總禮重,再乘上每公斤體重所需之藥劑量,即求得全部用藥劑量,然後將應餵飼料減1/3~1/4量去配藥,通常藥物必須為水溶性,經加少許水溶解後用飼料平均吸乾並使用魚肝油包上一層,陰乾後投與。為使藥餌在水中短時間內被吃完,通常須禁食一段時間後投與。

    (三)黴菌性病(Fungal Diseases )

    黴菌性蝦病可分為兩種 :

    1.全身性黴菌感染症--通常以感染蝦苗及幼蝦為主,感染蝦苗等因抵抗防禦力尚未成熱,故感染黴菌後易自感染病灶迅速擴展而引起全身性蔓延而引起所謂之全身感染,此類感染在孵化場造成嚴重之損失, 一般均由 Phycomycetes之Lageni-dium 及 Siropidium引起較多 。治療可採用藥浴,如孔雀綠0.006PPm ,Tr-ifuralin O.Ol PPm , 亦可將水濾過除去黴菌孢子 ( Zoospores) 之乾淨之水飼養,並將健康蝦苗與病蝦及孵化之卵殼碎片以燈光法分離,取出健康蝦苗隔離飼養。

    2.局部性黴菌感染症--通常以感染中蝦或成蝦而造成局部性感染及炎症反應,由不完全黴菌。Fungi Imperfecti )之新月孢子菌 (Fusariumsolani)等引起,斑節蝦感受性極高 , 易引起高度死亡率,草蝦抵抗力強不易感染。本黴菌亦屬二次感染性病原,通常在密度高水質差之蝦池易發生,黴菌一般均由外傷處侵入後形成病灶,並於病變處有黑色素細胞之堆積,故往往引起黴菌性黑鰓病 ( Fungal black gill disease )。本病之診斷係以檢出具有特徵性之新月形或獨木舟形之大型分生孢子為依據。

    本病無良好之治療藥方,普通應注意飼養及水質之管理並適當降低飼養密度水預防本病之發生。

    迄今已發現之Phycomgces 有 : (l)Lagenide-um callinectes。(2)Siropidium sp.(3)Pythiumsp. (4)Saprolegnia parasitica。 (5)Leptolegn-ia marina。 (6) Achlya flagellata。 (7) Atkins-iella dubia。 (8)Haliphthoros milfordensis等。

     

    (四)原生動物感染(Protozoan Infections )

    寄生性原蟲有兩種(1)微孢子蟲類( Microsporid- ia) 及(2)簇蟲類 ( Gregarines )。

    1.微孢子蟲(Microsporidia)

    引起。 "Cotton" or " Milk shrimp disease"蝦乳化(白化)症,因該蟲寄生感染於肌肉或生殖腺而呈白濁,又受感染蝦背部體表變藍黑,患部軟化及有腫塊形成情形,診斷要靠鏡檢被感染組織內孢子。Nosema sp.有囊孢微孢子蟲(孢子數 1 ) , Thelohania吸吮微孢子蟲(孢子數8), Pleistophora sp.無囊孢新管微孢子蟲 (孢子數16一40 ) 。

    養殖蝦之微孢子蟲有下列 :

    (1)Ameson(Nosema)nelsoni

    (2)Nosema sp.感染肌肉

    (3)Agmasoma(Thelohania)penaei--血管、前腸、後腸、卵巢,偶爾亦感染肌肉。

    (4)Thelohania duorara--肌肉。

    (5)Plistophora sp.--肌肉 、心臟 、 胃壁 、肝 胰臟、鰓。

    被微孢子蟲感染之蝦往往會造成慢性死亡,寄生蟲性不孕症(無生殖 ) 及無商品價值之蝦。

    目前尚無有效之藥品,惟可試用蟹類微孢子蟲治療藥之經口投與( Buquinolate )。 另外驅除蝦池中之魚類,因魚為微孢子蟲之中間宿主(Conditioning ermediate) 。

    2.簇蟲 (Gregerines)

    為蝦類腸胃中常在原蟲,簇蟲須寄生於貝類來完成其生活史,故驅除蝦池中之貝類可防止本蟲之感染。一般不引起嚴重之損失,但大量寄生時,簇蟲營養體(Trophozoite )附著腸壁吸收蝦體營養而使之衰弱而導致死亡。已知之簇蟲有二種 :

    (1)Nematopsis sp.

    (2)Cephalolobus sp.

    (五)外生共微生物引起之疾病(Diseases caused by Epicommensals)

    蝦體表外殼、附肢及鰓常被外共生菌或原蟲或藻類附著增生,此類微生物之附著並不侵入體內亦不造成病變,但大量增生附著蝦體之結果可引起蝦呼吸、運動、攝食、脫殼之障得而往往導致蝦呼吸困難窒息而死亡。蝦全期均可感染發生,惟於中蝦成蝦較嚴重。通常發生時水質污濁,有機質含量過高,池底惡化溶氧量低,尤其在水溫低時其出現率較高。

    共生性細菌已於前面提及不再贅述共生性原蟲有 :

    (1) Zoothamnium spp. (有鞘鐘形蟲)

    (2) Epistylis spp.(無鞘鐘形蟲)

    (3) Vorticella sp.

    (4) Lagenophrys sp.

    (5) Apostome ciliate(無口纖毛蟲)

    (6)Acineta spp.(Suctoria)( 不動柄鐘形蟲)

    共生性藍綠藻及矽藻有 :

    (1) Spirulina subsalsa 藍綠藻

    (2) Schizothrix calcicola 藍綠藻

    (3) Amphora sp.(鰓部) 矽藻

    (4) Nitzschia sp. 矽藻

    (5) Achanthes sp. 矽藻

    防治對策 : 改善水質、池底及溶氧量。

    藥物 : 福馬林(25ppm) ,蝦苗不可使用太高濃度,因可能引起食慾不振等副作用。茶粕(5一lOppm),蝦苗用量可酌予降低。Chloramine T. Quinine bisulfate 或 Quinine sulfate (5ppm),Quinacrinehydrochloride(O.6 ppm ),克藻淨 Cutrine-plus)使用 0.15-0.5ppm有效銅含量(克藻淨液劑之有效銅含量為9.0 %,粒劑則3.7 %,請注意換算) 。又據報導豐年蝦複合酵素亦可試用。

    (六)寄生蟲病 (Parasitic Diseases)

    包括吸蟲 ( Flukes, Trematodes ),蟲 (Tampeworms,Cestodes)及線蟲或圓蟲 ( Roundwo- rms, Nematodes )。 一般吸蟲類寄生在蝦頭胸部各 器官、腹側肌肉或外骨骼下休眠;蟲則在消化腺組織 中 ; 線蟲則在頭胸部冬器官及消化道內外寄生。養 殖蝦類之寄生蟲病發生率弓小亦鮮有大量死亡情形發 生,主要原因是一般養殖蝦池內極少寄生蟲傳染所 需之中間寄主棲息,因此寄生蟲之生活史無法完成。通常養殖期間做好衛生消毒之定期工作,而收成 後徹底消毒殺除魚介貝晒池等工作時大致上不會有寄生蟲病之問題。

    1.吸蟲類 :

    (1)有蓋吸蟲(Oprcoelidar) : 如蝦吸蟲(O.fimbriatus)主要為害是其後期囊幼蟲(metac-二丁ercaria) 。

    (2)小拴吸蟲 (Microphallidae)。

    (3)棘口吸蟲 ( Echinostomatidae)。

    2.蟲類 : 野生蝦較多,養殖蝦少發生。

    (1)絲蟲 (Prochistianella)。

    (2)副蟲 ( porachistianella)。

    (3)腎蟲 ( Renibulbus)。

    3.線蟲或圓蟲類 : 同上。

    (1)螺旋線蟲 ( Spirocamallanus) 。

    (2)軟皮線蟲 ( Leptolaimus)。

    (3)細線蟲 ( Ascaropsis)。

    (4)蝦線蟲 (Thynnascaris)。

    (七)營養性疾病 ( Nutritional Diseses)

    若干重要營養素如發生缺乏可引起發育不良,育成率降低及外觀不良等影響,可能引起缺乏之營養有 : (1)胺基酸 ( Essential Amino acids )。(2)膽固醇(Cholesterol)。(3)脂肪酸 (Linoleic acid )。(4)胡蘿蔔素(B-carotene)。(5)鉀 ( Pa-tassium ) 及(6)維他命C ( Vitamin C ) 等 。

    過去曾發生膽固醇缺乏而引起脫殼延遲而使生長受阻。又維他命C缺乏可引起黑死病(Black death)或蝦壞血病 ( Shrimp scurvy),本缺乏症在有藻類發育良好之池不易發生,添加維他命C(L-ascorbic acid) 2000一300O mg/kg於飼料可治療本病。

    (八)中毒及其他雜症 (Toxic and miscellanious Diseases )

    1.雙渦鞭毛蟲毒 ( DinoflageIlate Poisoning )紅潮之雙渦鞭毛蟲有時造成重大死亡,通常病蝦有體色變藍黑色,頭變鈍圓等,捕捉騷擾易致死,中毒症候稱為原因不明之藍蝦症候群 (Blue Shrimp Syndrome Unknown , 簡稱 BSX

    2.黃蘜毒素症 ( Aflatoxicosis )有急性與慢性, 引起肝胰臟 , mandibular organ及造血組織之炎症及壞死。

    3.腸炎 ( Hemocytic Enteritis )通常發生於蝦及中蝦期,引起嚴重之中腸、盲腸粘膜上皮之壞死與炎症及肝胰臟之壞死與退行性變化。死因可能係滲透壓不平衡,營養吸收不良及細菌之二次感染 ,死亡率在P.stylir- ostria為85-20%。 慢性病蝦發育受阻 。

    4.腸、神經症候群 ( Gut and Nerve Syndrome,簡稱GNS )感染蝦苗後期( Postlarvae)及幼蝦 (Juvenile ) 易染本病,常感染中腸,腹部神經索(Ventral nerve cord ) 等 。 臨床上呈發育不良、厭食、嚴重之體表污穢、腹部肌肉壞死。

    5.紅蝦病 ( Red disease )由早期之黃綠色轉變為紅色。病蝦倦怠、厭食、體表附著共生微土物使體表污穢,病蝦體惡臭,肝胰臟蒼白萎縮。本病在草蝦極為嚴重,原因尚未明瞭。 常自病蝦分離到 Vibrio parahaemo lyticus。

    6.金蝦病 ( Golden Shrimp )

    蝦體變金黃色,理由不明。

    7.蝦體色變暗症 ( Darkened Shrimp )

    可能係組織受到有毒物質所傷害而出現黑色

    素細胞的聚集而呈暗藍色,其原因不明。

    8.肌肉壞死 ( Muscle necrosis)

    主要引起蝦體橫紋肌尤其在尾節處發生脫色 變白亦可全身變白現象。本症常在溫度驟變或鹽度變化太大、低溶氣等狀況下發生緊迫而造成。本病在早期可加氧等而恢復,嚴重時可致死,並常常引起二次細菌感染。

    9,蝦抽搐 ( Cramp tail )

    於夏季高水溫氣候炎熱時捉捕等騷擾有時會引起抽搐痙攣等症狀。其原因尚未明瞭,可能與高溫時加上緊迫有關。

    10.氣泡病 ( Gas Bubble Disease )

    由於過飽和之空氣或氧氣可使蝦亦像魚一樣造成氣泡病,病蝦浮於水面,同時鰓及各組織內血管含有許多氣泡,可引起氣泡病之水通常飽和度須超過 118 %或海水中溶氧超過250%。

    11水泡病 ( Blister)

    常發現於頭胸甲殼之一側皮下膨脹,形成水泡,內含液體,原因不明。

    12.藤壺 ( Barancles )

    13.水螅 ( Obelia bicuspiduta)

    14.水蛭 (Myzobdella lugubris)

    15.等腳水蚤寄生 (Bopylid parasites )

    熊蝦及沙瑕等的頭胸甲之鰓蓋腔內有寄生等腳水蚤如蝦疣蟲或" 鰓虱" Epipenaeon ing- ens)。通常寄生野生蝦,寄生率達1 -2%,養殖蝦偶爾亦有寄生,其危害蝦體情形不明。

    16.腫瘤 (Tumor )

    發生率極低,原因不明。

     

    資料來源

    屏東科技大學 獸醫系 董明澄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治療蝦病的可能性?
  民國八十七年夏天,一位朋友帶我拜訪一場位於屏東縣長治鄉罹患蝦病的淡水蝦養殖場。當拉起繒仔帶起一陣灰色的底土時,登時令我心頭一震,原來近數年來淡水蝦在夏季的大量的罹病死亡與海水蝦發生蝦病的根本原因竟然是相同的。當時這場已患蝦病了一個半月,而我建議的處理方法為每分地先施放一包茶粕加二包石灰,待茶粕的大量泡沫消退後,再在一週內連續施放發酵雞糞有機肥,總量每分地超過150 公斤。處理十天後,病蝦即停止死亡。再四日後,頓料的情形獲得改善並開始進料。再一個月後即開始收成,但因罹病的時程長達兩個月,池蝦死亡殆盡,收獲量有限。

  同時期在嘉義的義竹地區也有一草蝦養殖場發生類似的狀況,其養殖的草蝦已經要死不活一段時間了,當我拜訪時僅剩一池還在養蝦,而這一池也偶而會發現一、二尾蝦有靠岸的情形,我的建議是大量施放有機肥於池中,作肥水以預防蝦病狀況的惡化,當時以投餌的情形預估池中仍有三百斤的蝦子。最後終因來不及作出所要求的生態相,池蝦仍有靠岸的情形發生,當繒仔中發現有死蝦時即以0.5ppm 的有效氯作殺菌處理,隨後即不復見死蝦,但頓料的情形卻一直持續。此業者在兩週內作了三次殺菌處理後就沒有再管他了僅偶而投投料,一個月後這一池以四十多尾斤的體型收成了五百多斤。

  民國八十八年春,枋寮東海地區有一位業者養殖的白蝦發生蝦病。我雖事先告知蝦病雖可處理,但處理過關後收獲量可能不多,請他多考慮,但此業者執意處理。開始處理時的水色是淺綠色,每天可撈獲的病蝦約120尾。我建議的處理方法為(1) 以0.5ppm的有效氯作殺菌處理,每五天處理一次,共三次。  (2)一週內大量投放含氮量高的有機肥,施放量為每分地在200 公斤以上。處理後兩週,水色變成墨綠色,當天可撈獲的病蝦即減少為60尾,而後逐日減少。處理後四週,水色變成暗棕色,即未再發現病蝦,頓料的狀況改善並開始進料,此時池蝦的平均體重約 2 克,但在一個月後這一池以四十多尾斤的體型收了一百斤。

  同一時期在九棚地區所發生的情形是,某養白蝦業者認為蝦要養得好池水中必須要先有動物性浮游生物,問我如何作水。對於動物性浮游生物與養蝦成敗的關係,理論上是有其正確性的,當時此業者已放養蝦苖,我即告知需有追肥的動作。於是他施放有機肥於池中,施放量每分地達 200公斤,但因落山風強、水溫低的關係,終因來不及作出
所要求的生態相,蝦病仍然發生,而以0.5ppm的有效氯作殺菌處理,每五天處理一次
,共三次後蝦病即過關,一個月後以四十多尾斤收成,存活率約三成。
雖然還有其他的案例,由以上的四種不同的治療蝦病的型態可歸納出以下的議題:
1. 蝦病絕對是可以治療的,而且一定會成功。
2. 要治療蝦病必須先暸解蝦病的根本原因,其中有機肥的施用與治療蝦病有何關聯?
3. 蝦病雖經治癒但大量病死蝦的損失在所難免,有時雖有收成也不符經濟效益,所以
  預防仍是重於治療。
4. 可否以治療蝦病的方法作為預防蝦病的機制,而如何建立蝦病發生前的預警系統呢?
5. 蝦病處理過關後其水質生態相都處於相同的狀態,又代表什麼含義?

二、蝦病發生的根本原因
  我個人曾從事的養蝦實驗中發現,養蝦的成敗與池水中弧菌量有絕對的關係,而與病毒的感染與否無關,已有越來越多人抱持了相同的看法。養殖成功的池塘雖然蝦子感染了病毒但水中弧菌數量卻是處於相對的低量,治癒後的池塘其池水中弧菌數量也是由103株/㏄以上的優勢下降至102株/㏄以下的不具致病力的狀態,而我們來檢視如下的治療蝦病的過程,就能推論出蝦病發生的根本原因:
(1)殺滅病原菌:蝦病的病原菌大部份是弧菌,其實只要以0.1ppm以上的有效氯即可在兩
  小時內將池水中的弧菌由103株/㏄以上降至個位數的水準,但兩天後再作測定時會發
  現水中的弧菌又增殖到103株/㏄以上,所以如何有效的抑制弧菌的再增殖才是治療蝦
  病的重點。
(2)培養水中原生有益菌以抑制弧菌的增殖:就是在池水中大量投放含氮量高的有機肥用
  以培養水中原生氮源細菌,所謂氮源細菌就是會利用氮原子所形成的化合物在所進行
  的化學反應中所釋放的能量的一種菌群,如硝化細菌。此類細菌增殖速度非常緩慢,
  高水溫期約需四週才能形成優勢種,當形成優勢種時,水色會有明顯而特定的變化,
  蝦病的發病狀態便立即緩和甚至痊癒。由於這種水質最適合蝦類生長,池蝦一般在蝦
  病治癒後一個月內即可達到四十五尾斤的體型。

  發現水中優勢的氮源細菌相會抑制弧菌的增殖是我在從事養蝦實驗中,非常偶然的情形下推論而出的結果。在養蝦的過程中,若池水中從未作出優勢的氮源細菌相或其優勢菌相因某些原因而崩潰,便會造成弧菌族群因抑制因子消失而大量增殖,最後爆發蝦病。

  蝦病發生時若氮源細菌相從未形成優勢種固不用;其優勢菌相又是因何原因而崩潰呢?除了水溫會影響氮源細菌增殖速率外,溶氧和其營養源-氮源便是維持其優勢的基本要件了。尤其當氮源缺乏時也會連帶影響藻類的正常增殖,使得光合作用的效率降低也造成水中溶氧的不足,是造成氮源細菌相崩潰的主要原因。

  又是什麼原因會造成水中氮源的缺乏呢?對水質學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所謂的”氮循環”,但對此循環中的"脫硝作用"即硝酸鹽被還原成氮氣的過程,在所作過的研究和對此有瞭解的業者相信就不多了。脫硝作用是一種池中厭氧菌所進行的一種還原作用,含氮物質被還原成氮氣後並不會再以氮氣的型態重回水中,若不大量補充含氮物質,水中的氮就會越來越少,最後氮源細菌相因能量來源不足而崩潰便造成病原菌大量增殖而引發蝦病。

  所以由以上的推論便可知"脫硝作用"實是引發蝦病的根本原因,若由此觀點來檢測蝦類養殖現場所發現的一些令人匪疑所思的現象,便能壑然開朗。如以往養殖業者最怕池水過肥,現在卻在肥水中蝦養得最好。而再由此觀點來作蝦病預防的工作,便可無視於蝦類養殖中最可怕的天氣的變化無常,也能充分掌控水質的變化,養殖成功。

三、蝦病的預防
  如今我們可以在發病的池塘中大量施放含氮物質來重建優勢氮源細菌相,當此菌群形成優勢種時,水色會有特定兩、三種的變化,而發病的狀況便立刻緩和與好轉。而應用此程序,最有效預防蝦病的方法便是如何防止脫硝作用對池塘穩定的生態造成破壞:
(1)充足的溶氧:脫硝作用既是由水中厭氧菌所進行的,只要是有氧的環境,此類細菌便
  無法活動。但是以現存的池塘設計,要在養殖過程中時時刻刻都使池底維持在有氧狀
  態,幾乎是不可能的。許多養殖業者不瞭解"水溫成層"會造成池底的缺氧,在白天時
  停開水車,或開啟的水車數不夠,無法打散"斜溫層",以致測定表層水的溶氧非常充
  足,但池底卻是缺氧狀態而不自知。即使是開啟了足夠的水車,斜溫層可以被打散,
  池底仍有許多死角會呈缺氧狀態,只是面積的大小罷了。

(2)充足的含氮物質:若水中有充足的溶氧,但含氮物質不足,仍然無法建立穩定的氮源
  細菌相以抵抗病原弧菌。為使水中含氮物質充足,在現場實際操作上,放養蝦苖前必
  須要有"施肥"的動作並有充分作水的時間,待水中建立穩定的氮源細菌相後才放養蝦
  苖,放養後也要有"追肥"的動作,以隨時保持水中有充足的含氮物質而維持氮源細菌
  相的穩定,這由水中硝酸鹽濃度的測定便可取得一參考值。
(3)施肥:放養蝦苖前必須施放有機肥(類形不拘)於池底作基肥,施放量在每分地200公
  斤以上,待水中著生大量動物性浮游生物才放養蝦苖。這些動物性浮游生物是作為生
  態的指標物,並非是作為蝦苖的餌料生物。
(4)追肥:一般若能依循施肥的標準程序,養殖的蝦類在兩個月內應不會發生病變,但養
  殖技術的優劣便在於如何拿捏蝦苖放養後追肥的時機與技巧,畢竟蝦類並不是只養兩
  個月就可收成的。而追肥的技術則在於如何掌握池塘中危險來臨前的預警訊號。

四、建立蝦病的預警系統
  比較細心的業者大概會發現,蝦病發生前兩週都會有藻類大量死亡的現象,並持續許多天。這是因為水中多次的脫硝作用使得氮源不足而造成的。當藻屍減少時,水色都會有明顯的變化,綠色水系會變成淺綠色,藻相以較少量營養鹽即可生存的藍綠藻為主
,許多研究報告已顯示了藍綠藻與蝦病發生間的關聯性。

  類似這種藻類大量死亡的現象,即可作為蝦病發生前的預警訊號。但是此預警時間只有兩週,與重建優勢氮源細菌相的安全預警時間的高水溫期的四週(低水溫期時間則更長)明顯不足,所以即使發現此現象便立即作適當的處理,仍無法避免蝦病的發生,只是提前作處理在池蝦尚未大量死亡前即可處理過關,仍可維持相當的存活率。

  所以適合作為蝦病發生前的預警訊號必須提供至少四週的安全預警時間,才能有效預防蝦病的發生。其方法如下:
1、脫硝作用的監測:若能監測到脫硝作用的進行,只需立刻補充含氮物質(追肥),
  便能有效預防蝦病的發生。要監測脫硝作用的進行,可以 (1)每日監測午後池水中
  硝酸鹽的濃度,若其濃度有不正常下降的情形,即表示大量的硝酸鹽為脫硝作用所
  消耗,被消耗的硝酸鹽會由水中其他的含氮物質所補充,當被補充的含氮物質也被消
  耗至相對低量時,蝦病便會發生了。(2)每日監測清晨、午後和深夜的pH值,若在
  某日的午後,其pH值有不正常下降的情形,有時竟然是當日pH 值最低者,但清晨和
  深夜的 pH 值卻沒有明顯的變化,即表示當日的午後池中有脫硝作用在進行。一般而
  言,我們會在測到 pH 值有不正常下降的隔日測到硝酸鹽有不正常下降的情形。而在
  "透南風"和下雨的日子較易監測到脫硝作用的進行。此時就必須要有追肥的動作。
2、水中弧菌數量的監測: 水中弧菌數量的多與少是危險和安全的最直接的指標,一般我
  們可以200株/㏄作為臨界值,一超過此標準,便作追肥處理。一般的想法是,大量的
  添加有機物於水中不是正好作為病原菌的營養源而使病原菌大量增殖嗎?多少年來,
  不就正是這種似是而非的觀念使得蝦病防治無法突破。在現場的實際操作中發現,當
  水質的生態指標都顯示著是超級富營養時,水中弧菌的族群數量卻非常低,有時甚至
  偵測不到。我們可以取1㏄的池水置於TCBS培養基上,於室內、室溫的狀態下靜置二
  日,培養基上所置生的菌落數即是弧菌數量的極近似量。

3、目測法:除了藻類大量死亡在池塘的風尾處堆積著藻屍外,池塘中還有許多徵候顯示著池塘安全或危險的狀態。但目測法均屬落後指標,並不能提供安全預警時間。

安全狀態:暗棕、墨綠、深綠和土澇水系,池水混濁度高、透明度低,動物性浮游生物
     量多,水車打起的水花有濃厚水色並拖出長長的水沫,池底底土呈黑色有時
     並附生大量螺獅,水車的浮船在水線下著生有黑色的有益菌的菌落,風尾的
     藻屍量少,池邊和水車上著生深綠色短絲的絲藻。蝦體色呈白晰透明。
危險狀態:池水清澈和淺綠色水系,池水透明度高,動物性浮游生物量少或沒有,水車
     打起的水花無色並拖出的水沫很短,池底底土呈灰色並有土皮,池邊和水車
     上著生淺綠色長絲的絲藻,風尾的藻屍量大。蝦體色則呈黑色。 

五、蝦病演繹記事
  自從1987年開始的草蝦桿狀病毒的病變後,台灣的養蝦業便一路跌到谷底,而由谷底逐漸翻揚是在1992年由嘉義義竹和台南學甲一帶開始的。當時我所得到的訊息是,養殖成功的池塘池底都有大量的黑爛土,而當這些爛土被"吸乾",池底變硬時,蝦病便發生了。儘管與我當時的認知大異其趣,但為作合理化解釋,遂將之導向池底"菌相"變化的探討。儘管是瞎矇的,至今回想來,頗慶幸矇對了方向,這是第一個轉折。

  多年來活菌的使用上,曾遭到某些人的置疑活菌在水中的作用機制。以往我也曾理所當然的認為活菌的功能在處理水中有毒含氮物質,以減少池蝦的stress,但當我被問到水中含氮物質的終產物硝酸鹽何去何從時,我竟啞口無言,不知所以。一般的認知是這些硝酸鹽會完全被藻類所利用,重回氮循環,但以我個人的科班智識知道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這便是我無法回答的原因。最後是蒙海洋養殖系的學弟雷惠民博士告知,硝酸鹽最後會被厭氧菌還原成氮氣,即所謂的"脫硝作用"而解答了疑惑。最後我個人也因置疑"菌量"和"菌種"的問題,認為活菌的使用在蝦病防治上是不具功效的,這是第二個轉折。

  在我曾從事的養蝦實驗中曾發現池水在午後偶而會有pH值不正常遽降的情形,這在文獻中幾乎還沒有這方面的記載。但由大量細菌的作用才可能導致此結果而可推論是因脫硝作用才有此pH值遽降的情形發生,這是第三個轉折。

  在某些水質狀態下,弧菌族群竟然是被充分抑制的,而經歸納後發現,若以操作方便而言則以富營養水質為最佳,並有快速處理高濃度亞硝酸的能力,蝦體色則呈白晰透明狀。這種池塘池底都存在成堆的爛土,水質上都可被檢測到相當濃度的氨和亞硝酸,而罹患蝦病洩池的池塘其池底卻異常的"乾淨",水質上都檢測不到氨和亞硝酸,這是第四個轉折。

  有些人誤打誤撞竟將蝦病治癒,操作者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經我一番歸納分析,裼除與治療蝦病無關的因子後發現,蝦病的過關竟然與添加高濃度的蛋白質物質有關,而再以高濃度含氮物質施用於發病池塘,治癒率竟達100%,這是第五個轉折。

  即使有"施肥"的動作,但沒有充分作水的時間即放養蝦苖,蝦病也是如期發生。有施肥的動作也有充分作水的時間,即使沒有追肥的動作,也均能放養超過60天的時間,這是第六個轉折。

  未作施肥的動作但卻在放養後緊急追肥,蝦病仍是如期發生,但在特定的水色出現後,蝦病自然過關,也能維持相當的存活率,這是第七個轉折。

  十多年來,我個人在親身經歷以上至少七個轉折,再分析養殖成功與失敗間的差異
,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歸納後,將以上所得的結論施用於現場工作中,皆能放養超過60天的時間,有些業者則由於一些固有的觀念作祟,不敢追肥,再加上施底肥的量不夠,最後蝦病還是發生,功敗垂成。有些業者則雖未施底肥,但追肥得宜,仍將瀕臨蝦病爆發的緊急狀況下給搶救回來。因為就是有這許多的驗証,才使我覺得這應該是一條正確而可行的解決蝦病問題的方向,爰為此記。
關於作者:吳子緯
1.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第七屆(民國七十三年)畢業。
2.自民國七十六年起至今,十餘年蝦類養殖現場工作經驗。
3.原任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駐沙烏地阿拉伯水產養殖顧問。
4.現任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駐水產試驗所東港分所儲備技師。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台灣,只要是養孔雀魚ㄉ朋友,就一定知道底砂過濾系統。簡單ㄉ底板+大機砂+打氣系統.就可以輕鬆養魚。

 

今天,就來討論這個好用ㄉ系統。不過,不是針對孔雀魚,而是水晶蝦。

 

首先說明一下底沙過濾法能帶給我們哪些傳統過濾法所不能達到的優點。

◎有效降低缸中持續升高的硝酸鹽含量。

◎提供硝化菌與脫氮菌繁殖環境,提供缸中更接近自然與更高效率的過濾效果。

◎預防缸中不正常的營養鹽累積,而導致缸中藻類的過度氾濫。

◎提供缸子高穩定的水質,並減少換水的頻率。

◎大大減少魚缸過濾硬體設備的成本,且簡化系統維護的程序。

◎提供缸中生物更近似自然環境

 

 

 

 

 

 

 

 

 

6公分以上火山岩石層

 

底板+打氣過濾

 

6公分黑土層

 

6公分以上火山岩石層+底板+打氣過濾—這區主要的功能在於除去缸中的有毒物質氨及亞硝酸鹽,其功能有點像我們一般的過濾器的主要功能,而由於所選用火山岩石層表面積讓硝化菌幫我們過濾水質,但是也是由於此層是高耗氧區,難免會有氧氣不足的顧慮,所以在這一層下方使用底板並打氣過濾,讓其不會有缺氧的現象。

去氨硝化菌能將魚類所排放的氨轉成毒性較小的亞硝酸鹽,而去亞硝酸硝化菌則負責將亞硝酸鹽再轉成毒性更小的硝酸鹽,硝酸鹽必須由換水的方式移除,像硝化細菌這類的細菌再作用時需要消耗水中的氧氣所以也稱好氧菌。
*大量硝化菌的生長,會造成硝化菌及魚隻增奪氧氣,水缸的氧氣一減少,魚隻會浮頭,而硝化菌也會大量死亡,此時應該要加強打氣,提高溶氧量,一般這種情況,都是加入大量的硝化菌才比較容易發生。
*良好的生化系統(硝化菌)將氨分解成亞硝酸鹽再次分解成硝酸鹽硝酸鹽累積→PH下降更換水質

 

6公分以上黑土層--主要的功能為脫氮效用,這邊住的是幫助我們將硝酸鹽轉換成氮氣的脫氮菌,因為沒有用馬達將水流強制地通過底沙,所以到這一層水中的含氧量已經非常低了,在這麼低的含氧量下已經不太有硝化菌了,因為菌種也會有相互競爭的情形,在這邊正好提供一個良好的低氧氣濃度環境給脫氮菌利用。

 

脫氮菌(厭氧菌)能將硝酸鹽轉成氮氣再排出水缸外,如此兩組循環便可構成一個完整的生物過濾,不過,此厭氧菌很難在水缸中生活,因為厭氧菌的特性是生長或繁殖時,並不需要處於含氧氣的環境下,而絕對厭氧菌則無法存活於有氧環境,需人工添加,過濾水流要慢才能培養。所以,黑土層越厚,則….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病魚外觀,眼球突出,白色混濁 病魚尾柄部癤瘡及尾鰭端部充血   

  【病原】國內尚未研究病原,據國外報導,這類症狀的病原有熒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遲緩愛德華氏菌和鏈球菌(Strepticiccus sp.)3種。
  【症狀】病魚多數出現眼球突出,眼膜或眼珠混濁發白,間或有眼眶充血,鰓蓋或鰓蓋內側充血,緒條基部充血腐爛,有時在體部或尾柄處出現癤瘡。體表烏黑或色淺,有時腹部有出血點。剖腹觀察,腹腔內含腹水,腸道充血,鬆弛,內含淺黃色黏液,肝、脾、腎臟大多腫脹、充血成暗紅色,部分魚可見白色結晶,尤以肝臟較明顯。
  【發病規律】各致病菌大體表現雷同的症狀,也略有區別。但大多數情況下,3種菌容易同時感染魚體,形成並發症,故很難嚴格區分。發病季節多在夏秋兩季,在溫室養殖中,一年四季都可發生。此病大多情況下病程較長,但也不乏急性暴發死亡的病例。 
  【防治方法】本病的預防同各種細菌性疾病,應強調合理密養,加強飼養管理,注意池水清潔,經常用含氯消毒劑消毒,水庫網箱可定期插挂藥袋,定期交叉投喂呋喃唑酮、氟呱酸或氯黴素、紅黴素等藥餌。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量礦物元素在動物體內含量甚微,但在肌體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研究魚蝦類微量元素的營養生理作用及需要量,對完善飼料營養成分,提高飼料效率和促進魚蝦類生長及維護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
1、魚蝦類對微量元素的營養需要
    
魚蝦類需要的微量元素有14:鐵、鋅、錳、銅、碘、鈾、氟、硒、鎳、鉑、胳、矽、釩、砷。

1.1

   
鐵是一種重要的微量元素,它是魚類等脊椎動物血紅蛋白的組成成分,參與氧的運輸;在細胞氧化中是細胞色素氧化酶和色素蛋白等的組成成分,在氧化還原反應中起傳遞氫的作用,魚蝦分屬不同的動物門類,它們對鐵的營養要求存在較大差別。Sakamoto(l978)報道,鯉魚、真鯛、溪紅點鮭缺鐵時引起低血紅素小紅細胞性貧血,生長似乎並不受影響。Chiaki在北洋魚粉中加鐵和鋁,認爲鐵的最適添加量爲0l0mg/kg飼料,當達到400mg/kg時魚體出現中毒症狀,試驗還表明鐵的需要量與骨骼、肝臟中錳、鋅含量反比。佐膝秀一(1992)認爲,魚師、鰓色、鰻魚、真鯛飼料中鐵需求量(mg/kg)分別爲60160150170150。弟子丸等(1976)認爲,日本對蝦並不需要鐵。金澤夫等(1984)認爲,餌料中鐵的含量爲60mg/kg,會抑制日本對蝦的生長。
1.2

   
鋅也是動物生命活動中必需的微量元素。鋅缺乏對生長的影響是色蝦類營養中研究較多的。OginoYang(19791980)研究認爲,鰓魚和虹鱒缺鋅都會導致生長不良,鰭糜爛,死亡率高,鯉魚還易患白內障。袈裟丸倉基等(1983)報道,尼羅羅非魚對鋅需要量爲1g/kg飼料。GatlinWilson(1983)研究認爲,斑點叉尾(魚回)缺鋅會導致生長受阻,血清鹼性磷酸鹽及鋅水平降低,胃中鋅和鈣減少,爲獲得最佳生長參數,日糧的最低需要雖爲20mg/kg。李荷芳等研究發現,在餌料中添加0800mg/kg的鋅,對中國對蝦無明顯的影響,這可能是基礎餌料及海水中的鋅,已滿足了對蝦的需求,然而他們認爲在對蝦飼料中添加適量的鋅,對機體的生長還是有益的,其添加量爲100200mg/kgDavis(1990)認爲,餌料中添加32mg/kg的鋅,對維持蝦體內辟的正常含量是必需的,他推薦的添加量爲200mg/kg飼料。印度學者RathDube(1994)以生長率和成活率爲指標,研究下體長爲1.84.8cm的羅氏沼蝦,對鋅的重量爲90mg/kg
1.3

   
銅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不僅在賴氨酸氧化酶、細胞色素氧化酶、過氧化物歧化酶等生物中起著重要作用,還是蝦類血液中血藍蛋白的重要組成成分,蝦體內40%的銅存在于血藍蛋白中。另外銅能增強機體的免疫機能,並影響體表色素的形成。當水體含銅0.33μg/kg、飼料含銅1.5μg/kg時,能滿足斑點叉尾(魚回)苗種的生長及血液形成,但過量的銅會抑制年長並造成輕度貧血(Marai1981),袈裟丸倉基等(1983)認爲,尼羅羅非色對銅的需要雖爲0.30.4g/kg飼料。有研究表明,以含銅0.7mg/kg的餌料喂鯉色苗,魚體生長緩慢,但增加至3mg/kg銅便可得到改善;以含銅0.73.0mg/kg的飼料喂虹鱒,未見有明顯影響,說明虹鱒色對銅需要量低於鯉魚。劉發義、梁德風等(1989)報道,中國對蝦對銅(CuS04的形式)的需要量爲53mg/kg鉺料。李愛傑等(1995)研究表明,中國對蝦對銅的需要量爲30mg/kg,且蛋氨酸銅對對蝦的增重率優於無機銅,Carbosan-Cu略優於蛋氨酸銅。 Kanazawa(1984)通過餌料中去銅的辦法,發現銅對日本對蝦的生長和生存沒有明顯的影響。而Daivs(1993)在對南美白對蝦的研究中發現,當餌料中銅的含量低於32mg/kg時,出現缺銅症,表現爲生長緩慢,心臟增大。唐義武等(1995)通過對羅氏沼蝦蝦體含銅量(2572mg/kg)和飼料中的含銅量(17.735.4mg/kg)對比分析,得出羅氏沼蝦對銅元素利用率較高的結論。
1.4

   
錳是魚蝦類骨胳中含量較高的成分,對骨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錳的最低需要量尚未確定,魚蝦類能有效利用魚粉中的錳,但利用率受魚粉的種類和加工工藝的影響。趙振林等認爲,添加12.9mg/kg的錳,對團頭魴魚種的生長有促進作用,當添加量大於25.8mg/kg時,生長受阻,OginoYang(1980)報道,用含4mg/kg錳的飼料餵養虹蹲和鯉色,會影響魚體的生長,虹蹲尾鰭還出現畸形和短體症,當餌料中錳的含量達1213mg/kg時能改善生長,防止畸形。袈裟丸倉基等(1983)認爲,尼羅羅非魚對錳的需要最爲12mg/kg飼料。金澤沼夫等(1984)研究認爲,餌料中添加錳對日本對蝦的生長、存活無明顯作用,錳的含量達0.003%時會抑制日本對蝦生長。李荷芳等(1993)也報道,添加錳對中國對蝦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餌料中錳的濃度變化對羧肽酶A的活性有影響,在餌料中添加80mg/kg錳時,酶的活性最高,當錳的含量進一步增加,酶的活性開始降。儘管添加錳對對蝦沒有明顯的促生長作用,但衆多學者還是認爲宜在餌料巾添加6080mg/kg的錳。
1.5

   
硒協同維生素E維持魚蝦類細胞的正常功能和細胞膜的完整性。大西洋鮭色缺乏硒可導致死亡率上升、血漿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的活性降低,缺乏硒和維土素E均會引起肌肉萎縮症,在餌料中添加0.1mg/kg硒和500IU/kg維生素E則可防止大西洋鮭色肌肉營養不良(Podyon1976)Hilton(1980)以含硒0.07mg/kg、維生素E4.001IU/kg的基礎日糧餵養虹鱒色(水體含硒0.04μg/kg),結果未發現死亡和明顯的硒缺乏症,但硒含量在0.150.38mg/kg以上時血漿谷胱甘肽酶提高了,當日糧硒含量爲13mg/kg時會導致生長受阻和死亡率增加,故認爲日糧硒的含量宜在0.150.40mg/kg之間,Davis(1990)就南美白對蝦對硒的營養需求作了研究,認爲當餌料中硒含量爲0.20.4mg/kg時生長最好,王維娜等(1994)研究認爲,中國對蝦對硒的適宜需要量爲0.4mg/kg噸飼料。而劉發義等(1989)試驗表明,中國對蝦對硒的需要量爲20mg/kg餌料,並認爲硒可以促進中國對蝦的生長發育以及肝、胰和肌肉中谷胱甘肽過氧化酶活性的提高,且該酶的活性與組織中硒的濃度及對蝦的增重率存在線性關係。
1.6

   
碘是甲狀腺激素的主要組成成分,與動物的基礎代謝有密切關係。WoodllLaRoche(1964)報道,大鱗大馬哈魚的幼魚和幼鮭對碘的需要量分別爲0.6mg/kg1.0mg/kgLkeda(1972)用含低濃度磺(KI的形式)的水養殖鯽魚,色體生長緩慢,當提高磺濃度到18μg/kg,則取得了最大生長。Lovell(1982)認爲,日糧中添加4.5mg/kg的磺和氟,可明顯地降低魚體棒狀桿菌性腎疾病的發生率(24%65%降至4%)。有研究表明,碘缺乏會引起湖狗魚、懷卵的雌溪紅點鮭以及鮭魚的甲狀腺增生。
1.7

   
鈷也是一種重要的微量元素,是維生素B12構成成分,並以輔酶的形式影響某些酶的活性,在生物體內參與許多生化反應。有研究表明,在飼料中添加氯化鑽或硝酸鈷或在養殖水體中加氯化鈷,均可提高鯉魚的生長速度和血紅蛋白的形成(Frolova,1961;KrymovaFarberov,1964;VinogradovErokhina,1962,1963;Kovalskil1964habalina,1964;TomnatikBatyr1965Boev1961)。趙振山等(1995)研究表明,在配合飼料中添加23.4mg/kg的鈷,對團頭魴有明顯的促生長作用。梁德海等(1991)認爲,鈷可促進中國對蝦的生長,其需要量爲5070mg/kg,當鈷的含量大於75mg/kg時,增長率和增重率則開始下降。而李愛傑等(1995)認爲,中國對蝦飼料鈷的適宜添加量爲30mg/kg,且鈷的螯合物對對蝦的增重效果較好。
2、影晌微量元素吸收的因素
2.1
微量元素之間的關係

   
有研究表明,高錳能促進動物組織對鋅和銅的存留(肌肉除外),但會降低動物血紅蛋白濃度和組織中鐵的水平;銅能加速鐵的吸收和利用,如餌料中缺銅則機體內鐵含量下降。在水中鈣含量過高,則不利於動物對碘吸收利用(PondManer1984)Gatlin(1989)研究認爲,斑點叉尾蛔對鋅的吸收不受飼料中高鈣和肌醇六磷酸的影響,而鋅的水平影響銅、鐵的利用,高鋅導致肝內鐵量下降(P0.05)Shm(1994)報道,缺鋅導致魚脊椎及組織中鐵含量增高,且銅與鈣的水平與飼料中鋅的含量無直接關係。甘居利和吳光權(1998)研究認爲,在草魚的養殖中,鋅與胳的作用呈負相關(P0.05),推測鋅對鉻存在頡抗作用,綜上所述,微量元素之間的作用是相當複雜的,既有協同作用,又有頡抗作用,從而認識和掌握其間的關係,無疑對研究魚蝦類的代謝、生理及疾病防治等有積極意義。
2.2
微量元素與維生素間的關係
   
維生素C能促進鐵的吸收,並緩解銅在體內的吸收,而高劑量的維生素C,則影響色蝦類腸道中銅的吸收,且降低銅在機體組織中的儲存量,故餌料中維生索C高時,應適當增加銅的給量。鈷是維生素B12的構成成分,並以維生素B12的形式在體內發揮生理作用。梁德海和劉發義等(1997)認爲,在飼料中添加5075mg/kg的鈷,對蝦生長正常且飼料中不需添加維生素B12Rotrnck(1973)研究證實了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是一種含硒酶,維生素E有抑制脂肪過氧化的作用,而硒對生成的過氧化物有迅速解毒作用,兩者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有報道,若從飼料中除去硒及維生素E,孵化後4周內仔魚的死亡率可達49.6%;在此鉺料中添加0.1mg/kg硒或僅添加維生素E,幼魚死亡率會降低到28.4%
2.3
微量元素與蛋白質及氨基酸之間的關係
   
鋅對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意義,缺鋅可降低動物對氮的利用效率,硬頭鱒缺鋅時對日糧中蛋白質的消化率降低(Vigeorgirski1982)。試驗還證明,在細炮分裂和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過程中,都需要有鋅的存在,Dabrowska(1989)報道,尼羅羅非魚攝取低蛋白飼料,機體內錳含量顯著下降;攝取高蛋白鐵錳飼料,機體高鈣血症明顯;攝取低蛋白高錳飼料,羅非魚液參數、血細胞比容、血紅蛋白明顯減少。甘居利(1998)研究認爲,草魚生長階段吸收鋅合成核糖核酸(RNA),且色體長與鋅、RHARNA/脫氧核糖核酸(DNA)呈顯著正相關(P0.01),而鎘與RNARNA/DNA呈負相關。另外微量元素不同劑型也會影響蛋白質合成及生長,如李愛生和李靜(1994)報道,微量元素對雜食性魚生長及消化率的影響上,有機態優於無機態,而不同蛋白質源並不影響魚蝦類對飼料添加鋅的吸收,ComesKawshiks(1994)研究認爲,植物性蛋白和動物性蛋白影響虹鱒對鋅的吸收利用,其組織和血漿中鋅含量是一致的,生長差異源於蛋白質的攝食量不同。中川久機(1996)研究認爲,鰓魚血液中的5-氨基嘌呤脫氫酶活性隨血液中鉛濃度升高而相應下降,兩者之間有極高的負相關(r=-0.93)
3、魚蝦類微量元素研究探討
   
研究魚蝦類對微量元素的需要量,不僅要考慮魚蝦的種類,還要考慮各種微量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水體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魚從水環境中吸收微量元素的能力等因素。由於水體中存在微量元素比差別很大,不僅是淡水與海水兩者所含微量元素的種類與濃度差別很大,即使是淡水,軟水與硬水之間也有很大差別,所以很難確定魚類對微量元素的最低需要量以及對飼料中微量元素的利用率,目前魚蝦類營養研究中,主要是採用試驗動物的增重率、存活率、餌料係數、蛋白質效率等爲指標,來評價其對某種營養物質需要與否及其需要量,由於魚蝦類的特殊性及對吃剩的鉺料難以準確地測定,因而很難得出可靠的餌料係數和蛋白質效率,且這種評價方法需要相當長的試養時間,如採用生物化學、生理學、組織學、組織化學和細胞學等評價指標進行礦物質營養評定,可縮短飼養時間並提高準確性。劉發義等(1990)在研究中國對蝦對微量元素營養需要量時,使用了一些相關的金屬酶,如細胞色素氧化酶、羧肽酶A、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作爲判斷試驗結果的指標之一,證明是有益的,尤其是各組增重和存活差異不顯著的情況下更有價值。

   
目前我國在魚蝦類微量元素營養的研究方面進展緩慢,隨著現代動物醫學、營養學、分子生物學和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對魚蝦類微量元素營養的研究也會更加深入。今後研究應側重於: 1)微量元素與魚蝦類正常生長、生殖和免疫等的關係及作用機理;
      2
)微量元素在魚蝦類體內的吸收、運輸、積累和排泄;
      3
)微量元素間及微量元素與其他營養索之間的互作關係;
      4
)微量元素在魚蝦體內作用的有效形式;
      5
)魚蝦類微量元素的需要量。
   
微量礦物元素在動物體內含量甚微,但在肌體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研究魚蝦類微量元素的營養生理作用及需要量,對完善飼料營養成分,提高飼料效率和促進魚蝦類生長及維護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産動物對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營養需求

摘要:本文綜述了水産動物中維生素C維生素五的生理功能、缺乏症、營養需求、劑型選擇等,並對最佳維生素營養(OVN)作了簡要介紹。

 關鍵字:維生素C維生素E;最佳維生素營養

維生素是維持動物健康、促進生長發育所必需的一類低分子有機化合物,在體內不能由其他物質合成或合成量很少而不能滿足正常的生理需求,因而必須不斷由食物提供。如果長期攝入不夠或利用不足,就會導致動物的物質和能量代謝障礙,從而出現生長不良、發育遲緩、抗病抗應激能力下降甚至死亡等缺乏症。

集約化養殖條件下,營養充足而均衡的飼料是獲得養殖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而維生素在其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具有比較特殊的化學性質和生理功能,維生素C(簡稱VC)和維生素E(簡稱  VE)成爲水産動物營養和飼料中被關注最多的兩種維生素VC是所有抗壞血酸活性物質的總稱,一般泛指L一抗壞血酸;VE又稱爲生育維生素或抗不育因數,按結構可分爲生育酚和生育醇兩類,每一類又可分爲αβγ和δ四種,其中以生α-育酚活性最高,飼料中常用dl-α-生育酚醋酸酯。

一、VCVE的生理功能

 VC在體內參與多種生理過程,如生長、發育、繁殖、創傷修復、應激反應等。它不僅是動物所必需的維生素,也是一種抗氧化劑,可保護膜系統的重要功能免受氧化損傷,這對維持魚類的正常生長和增強其對應激和病原體的抵抗力十分重要。

VC對魚類繁殖性能有重要影響。CiereszkoDabrowski1995)發現虹鱒精子濃度和活力與精液中VC的濃度有關,飼料中VC130270mgkg時表現出正向作用;精液中VC濃度<73μgmL時胚胎的存活率下降(CiereszkoDabrowski1996)。雌性虹鱒的卵重、産卵量隨著VC攝入量和卵巢VC濃度的增加而增加(BlomDabrowski1995)。

VC在提高魚類對環境應激和病原體抵抗力方面的有效性已廣爲認知,在實踐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許多情況如擁擠、抓捕、運輸、水質惡化等都會引起魚類的應激反應,所有的生理應激因素都將影響魚類的健康狀況,並降低體內微量營養素的儲備。Ishibashi等(1992)的研究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受到間歇性低氧應激的魚類在添加高水準VC後繼續維持正常生長,而應激所造成的死亡率隨VC劑量的增加而降低。高劑量的VC有助於維持較高的免疫活性並使魚類健康生長。

在體內,VC還與VE的活性再生、鐵的吸收。甾類激素的合成等過程密切相關。VCVE是體內的抗氧化劑,相應地存在于細胞質的水相及細胞膜層中,對抑制氧化過程有協同作用。

作爲一種強抗氧化劑和自由基清除劑, VE在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保護生物膜免受自由基攻擊、促進紅細胞的生成及保持其完整性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VE也通過參與垂體前葉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合成過程而影響魚類的繁殖機能。高水準的VE還可降低細胞膜的滲透性,減少肌酸激酶從細胞到血漿的流動,有效防止熱應激。

二、水産動物VCVE的缺乏症

飼料中某種維生素長期缺乏或不足時,將導致魚類的代謝紊亂及病理變化,發生維生素缺乏症。對於絕大多數維生素而言,魚類輕度缺乏的最初反應均爲食欲下降,進一步缺乏將會引起機體的各種異常表現甚至死亡。

日本鰻鱺攝食VC缺乏的飼料10周後生長減慢,14周後頭部出血。長期缺乏VC將導致南美白對蝦生長緩慢、脫殼不遂和黑死病。在繁殖方面,VCVE的缺乏症狀表現爲雄魚的精子數量及活力低下、雌魚的懷卵量和卵重降低、受精卵的孵化率和成活率不高唐魚的畸形率增加等。

1   幾種常見養殖魚類的VCVF缺乏症

 

鮭魚,鱒魚

斑點叉尾鮰

鯉魚

VC

厭食,生長緩慢,脊柱前凸或側凸,出血性眼球突出,腹水,貧血,肌肉出血,眼、鰓、鰭的支援組織異常

脊柱前凸或側凸,骨膠原減少,抗病力下降

生長不良

 

 

 

 

 

 

VE

成活率和生長速度下降,貧血,紅細胞大小不一,腹水,肌肉營養不良,脂肪氧化,體液增多,色素減退

生長不良,死亡率高,肌肉營養不良,色素減退,脂肪肝

生長不良,眼球突出,背柱前凸,肌肉營養不良,腎、胰臟退化

 

 

 

三、水産動物對VCVE營養需求及其在飼料中的添加量

水産動物對維生素營養需求隨著動物自身狀況(如種類、生長階段、生理狀態等)、飼料營養素的密度以及養殖環境(如養殖模式、水質條件等)等的不同而變化。

常規條件下,蝦類對VC的需求水平要高於大多數魚類,而且有隨著個體生長而下降的趨勢。仔稚魚的快速生長要求有及時而足夠的VC來參與脊椎骨內膠原蛋白的合成,否則極易長成畸形魚;而一般仔稚魚養殖于高密度及高水溫環境中,生理代謝特別旺盛,所以維生素需求量也較成魚爲高。表2列出了正常情況下幾種水産動物對VCVE營養需求

2幾種水産動物對VCVE營養需求mg/Kg飼料)

 

鮭、鱒魚

鯉魚/鯰魚/

鰻魚

鯛魚

蝦類

VC

150300

150250

150300

150250

250500

VE

300500

100300

100150

150300

100200

親魚對VCVE有較高的需求,這是因爲VC與生殖激素的形成有關, VCVE的協同作用有益於性腺的發育。應激或疾病等也會增加魚類對VCVE的需求量。魚類受傷或者發病時應將VC增加310倍,一是VC可使白血球維持正常功能並加速淋巴細胞的繁殖、提高補體活性而增強免疫能力;二是VC參與體內鐵的吸收與代謝,可以增進骨髓、脾等器官的造血機能,有助於免疫機制的形成。

在確定魚類的維生素需求量時,還需要考慮飼養模式和水質條件等因素,這與應激是部分聯繫在一起的。高密度養殖(如網箱養魚、高位地養蝦)和不適的水質因數都會給魚類造成應激,從而增加動物對維生素尤其是VCVE營養需求

    水産飼料中的維生素添加量涉及兩個問題:理論上的最小需求量和加工飼料時的實際添加量。最小需求量應該以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況和生産性能爲依據,而不是僅僅滿足於預防缺乏症;同時應注意,理論上講,該需求量是指動物實際可利用的具有維生素全部活性的量,儘管確定該量在研究和生産中存在一定難度。而實際添加量則應考慮到很多因素,如維生素在飼料加工和貯存過程中的穩定性及生物利用率、養殖環境及養殖模式、養殖動物的狀況以及其他特殊目的(獲得更好肉質)等等。通常不考慮原料所含有的維生素,並根據上述各種情況超量添加。

四、VCVE劑型的選擇

  
   
由於L一抗壞血酸和α-生育酚很不穩定,在加工和貯存過程中活性極易受損,在水産飼料中常採用其穩定化的産品,即包被VCVC磷酸酯和α-生育酚醋酸酯。VC磷酸酯非常穩定而且具有完全的VC生理活性,利用率與晶體型VC相同。常見的包被型VC有脂肪包被型和纖維素包被型兩種,後者穩定性更高。研究表明,含脂肪10%、水分12%的飼料82℃制粒,纖維素和脂肪包被VC活性的存留率分別爲80%和71%,常規條件下貯存3個月後VC活性的存留率分別降至32%和20%,因此脂肪包被型VC不宜在此應用。

    諸多因素可導致水産飼料中包被VC損耗加快,如物理加工(磨碎、制粒、高溫、擠壓等)、較高脂肪含量(延長顆粒冷卻時間、潛在的氧化)、較高副産品雜質含量(潛在的高氧化性)、有時要求物料顆粒細小(維生素包膜被磨損)、飼料貯存條件不理想(溫度較高、濕度較大)、貯存時間長等等,使得包被VC的應用受到一定限制。實踐表明,從投入産出比來看,普通淡水魚顆粒飼料制粒條件下(<90℃)添加纖維素包被VC較爲合算,而在加工條件苛刻的膨化飼料和蝦蟹飼料中,VC磷酸酯是唯一理想的選擇。

3   不同劑型VC的在飼料加工和貯存過程中的留存率*

 

 

制粒後()

常溫貯存1月後()

常溫貯存3月後()

普通顆粒飼料

包被VC

98

97

97

 

VC磷酸酯

80

44

32

膨化顆粒飼料

包被VC

92

89

88

 

VC磷酸酯

36

19

10

對蝦顆粒飼料

包被VC

93

90

88

 

VC磷酸酯

26

14

4

 

    所有魚類的消化道可分泌磷酸酯酶降解VC磷酸酯,釋放出活性VC被吸收並通過血液和淋巴系統運輸到各個組織和器官發揮生理功能。在體內,VC多聚磷酸酯酶解釋放出活性VC所需要的時間較長,而食物在體內的停留時間有限,因此VC單磷酸酷的生物利用性更好。此外,筆者也曾見到水産飼料中應用VC硫酸酯的個例,需要說明的是大多數水産動物體內硫酸酯酶的活性非常低下,因而不能很好地酶解VC硫酸酯,導致其VC的生物利用率很低。

五、最佳維生素營養

    在蛋白質營養中,人們通常很重視氨基酸的平衡,並以“水桶理論”來形象闡釋其合理性與重要性,這裏至少包含了氨基酸的種類齊全、數量足夠、比例合適、時間一致等內容。近年來,維生素營養中也提出了類似的概念,即最佳維生素營養(Optimum Vitamin  NutritionOVN)。

    最佳維生素營養是指在日糧中添加各種適量的維生素,以保證畜、禽、水産及寵物獲得最佳的健康狀況和生産性能,可用圖1來說明不同維生素供給量對動物的影響。在AB段,維生素供給量很低,動物實際上處於維生素缺乏狀態;BC段是NRC的推薦量,可滿足動物最低的維生素營養需求,此時能夠預防缺乏症並達到較好生長但無法滿足諸如應激、疾病等導致的較高維生素需求;CD段即爲最佳維生素營養(OVN)的維生素供給量,在該區間增加維生素的供給量可以大幅度提高動物的健康狀況和生産性能,使之達到最佳。

    最佳維生素營養還涵蓋了最佳維生素劑型。最佳配方、最佳生産工藝等內容,對高度集約化的養殖生産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綠色水産飼料添加劑應具備的特徵
1.能促進水産動物生長,有效而經濟地提高水産動物生産性能,提高飼料利用率和水産品品質,養殖效益高。
2
.能增強水産動物機體免疫功能,防止水産動物的傳染性疾病和調整機體生理機能。
3
.用後無殘留,不影響水産動物産品質量,不影響人類生存環境與健康。
4
.理化性質或生物活性性質穩定,能有效地進入胃腸道發揮作用,不影響飼料適口性。
5
.與其他藥物添加劑合用,不發生或很少發生配伍禁忌,細菌對其不易産生抗藥性。
6
.安全範圍較大,長期使用對水産動物無毒副
作用。

二、綠色水産飼料添加劑及其應用
1.活菌製劑
活菌製劑是動物有益菌經工業化厭氧發酵生産出的菌劑。活菌製劑對水産動物的作用機理可簡單概括如下:活菌製劑中有益微生物進入水産動物機體後,形成優勢菌群,與有害菌爭奪氧附著位點和營養素,競爭性地抑制有害菌的生長,從而調節腸道內菌群趨於正常化;微生物代謝産生有機酸,降低腸道內PH值,殺滅耐酸的有害菌;産生溶菌酶、過氧化氫等物質,可殺滅潛在的病原菌;産生各種消化酶,有利於養分分解;合成B族維生素、氨基酸、未知促生長因數等營養物質;直接刺激腸道免疫細胞而增加局部免疫抗體,增強機體抗病力。活菌製劑在水産養殖上使用,表現爲以下三方面的特點:第一是功能的多樣性,它具有促生長作用,提高魚、蝦、蟹等水産品的産量,據報道:能提高産量1030%;改善水産品質量;具有防病抗病等多種功能。能提高魚種的520%成活率;第二是廣泛的適應性, 已有的水産用活菌製劑在四川、遼寧、廣東等地實驗示範,均表現出明顯效果。其主要原因在於它主要受水生生物個體活菌環境的影響,外部環境對其作用的影響相對較小。目前國內外關於蝦類、魚類專用的活菌製劑僅有少量的報道;第三是高度的安全性,水産活菌製劑大都由健康水産動物體內的微生物系統中分離、提純,再作用於水産動物,不會對水産動物産生任何危害,也不會在水中和魚體內有殘留。

2.
糖萜素
糖萜素是由糖類(≥30 %)、配糖體(≥30 %)和有機酸組成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質。糖萜素的有效成分性能穩定,使用安全,與其他飼料添加劑均無配合禁忌。糖萜素在飼料中的添加量爲200-500/噸,它完全可以替代抗生素藥物,且無殘留,不污染環境,飼用後,可顯著增強水産動物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促進生長,提高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並有抗應激、抗氧化效果;同時對腸道細菌性疾病有較強的預防作用。據試驗,飼用糖萜素飼料添加劑的水産品,品質得到改善,符合動物源性食品的綠色化生産要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3
.低聚糖
低聚糖,又稱寡糖,是由2-10個糖基通過糖苷鍵連接而成的具有直鏈或支鏈結構的低聚物的總稱。寡糖種類很多,但目前用作飼料添加劑的主要包括:異麥芽糖、異麥芽三糖、異麥芽四糖、潘糖、果寡三糖、果寡四糖、果寡五糖、半乳寡糖、甘露寡糖、大豆寡糖、龍膽寡糖、木糖寡糖等。寡糖可以選擇性地促進水産動物腸道中有益菌增殖。這些有益菌利用寡糖發酵産生短鏈脂肪酸,降低腸道PH值,抑制病原菌在體內消耗養分,減少有毒和致病代謝物的産生,從而維護、增進水産動物健康。某些寡糖可以提高機體對藥物和抗原的免疫應答能力,增進水産動物的免疫能力。與活菌製劑相比,寡糖更穩定,對制粒、膨化、氧化和儲運等惡劣環境條件都具有很高的耐受性,能抵抗胃酸的滅活作用,克服了活菌製劑在腸道定植難的缺陷。加上其無毒、無副作用,因此,儘管目前生産效率低,生産難度大,但其在水産飼料中的發展應用前景仍十分廣闊。

4
.酶製劑
酶製劑是通過特定生産工藝加工而成的包含單一酶或混合酶的工業産品。目前除植酸酶有單一酶産品外,其餘飼用酶製劑大多是包含多種酶的複合製劑。應用較多的有纖維素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澱粉酶、蛋白酶、果膠酶、植酸酶等。這些酶中一部分水産動物可以自身分泌,如澱粉酶和某些蛋白酶;而另一部分水産動物本身不能分泌,如纖維素酶、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不能分泌。酶製劑可以破壞植物細胞壁,通過分解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等由非澱粉多糖(NSP)構成的物質,既把這些不可利用的多糖分解成可被消化吸收的小分子糖類,又可以暴露細胞壁保護的澱粉、蛋白等養分,使其養分更充分。酶製劑還可以降低因可溶NSP造成的粘稠食糜的粘度。酶製劑也能破壞穩定的植酸磷結構,提高飼料中磷和其他養分的利用率。飼用酶製劑應用於水産養殖上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功能:促進飼料消化吸收,促進水産動物攝食和生長;具有改善消化系統功能和一定的消炎作用;防止和減緩水産動物的應激反應;提高飼料效果,減少排泄物中營養物質的含量。

5
.中草藥飼料添加劑
近年來,中草藥由於具有無抗藥性和藥物殘留、副作用小、效果顯著、資源豐富等優點受到人們的關注。中草藥含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油脂、樹脂、糖類、植物色素、常量元素和多種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還含有大量的有機酸、生物鹼、多糖、揮發油、蠟、鞣質及一些未知的促生長活性物質。另據研究中草藥還含有多種免疫活性物質。中草藥添加劑在水産養殖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促進水産動物采食(誘食作用),增加采食量;降低餌料係數,提高增重率;防治魚病發生,提高成活率;替代部分礦物鹽添加劑和維生素添加劑。

6
.酵母細胞壁
酵母細胞壁是一種全新的天然綠色添加劑,其産品爲蛋黃色粉末狀,是生産啤酒酵母過程中由可溶性物質中提取的一種特殊副産品,主要由β-葡聚糖、甘露寡糖、糖蛋白和幾丁質組成,占細胞壁幹重的85%左右。研究表明酵母細胞壁具有激發、增強免疫功能;維護活菌平衡,控制疾病等生理功效。水産動物不僅面對水環境變化的應激,還受多種常見疾病的困擾,常規的疾病防治措施有限,而以低劑量酵母細胞壁添加於水産飼料中,即可增強魚、蝦、鼈、蟹等對各種主要疾病和環境變化的抵抗力,提高存活率。健康魚、蝦飼喂酵母細胞壁可提高幼苗存活率20%-40%,提高生長期存活率10%-20%。因此,使用酵母細胞壁特製飼料,被認爲是加強水産動物抵抗疾病、促進生長的有效手段。

7
.肉堿
肉堿又名肉毒堿,最初是由Krimberg Gulewitsch1905年在肌肉提取物中發現的。肉堿有左旋(L-型)和右旋(R-型)兩種變異體,自然界只存在左旋肉堿。L-肉堿是一種水溶性化合物,對人和動物的作用很大,是生物體所必需的生命活性物質。近年來,國內外就肉堿對水産動物生長性能的影響進行了一些研究,多數研究結果表明,肉堿對水産動物有以下四方面的作用:提高水産動物的增重率;降低水産動物體脂,提高肉品質;節約飼料蛋白質,降低餌料係數,提高水産動物的成活率;提高魚類繁殖率。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我國水産養殖集約化的蓬勃發展,養殖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由於環境惡化造成的水産動物疾病或由此引發的傳染性疾病大量劇增,已成爲制約水産養殖業健康發展的主要障礙。利用有益微生物在水體吸收氨氮、亞硝酸氮及硫化氫等,有效分解大分子有機物,同時抑制致病菌的大量繁殖,這是一種治本的環境處理方法,也是推行綠色養殖的最佳措施。
    
1、光合細菌
    ①該菌的活菌形態微細、比重小,若採用直接潑灑養殖水體的方法,其活菌不易沈降到池塘底部,無法起到良好的改善底環境的效果,因此建議全池潑灑光合細菌時,儘量將其與沸石粉合劑應用,這樣既能將活菌迅速沈降到底部,同時沸石也可起到吸附氨的效果。
    ②適時使用,使用光合細菌的適宜水溫爲15℃-40℃,最適水溫爲28℃-36℃,因而宜掌握在水溫20℃以上時使用。注意陰雨天勿用。
    ③與有機肥或無機肥混合應用光合細菌效果明顯,並可防止藻類老化造成水質變壞。
    ④視水質實際狀況決定應用方法,水肥時施用光合細菌可促進有機污染物的轉化,避免有害物質積累,改善水體環境和培育天然餌料,保證水體溶氧;水瘦時應首先施肥再使用光合細菌,這樣有利於保持光合細菌在水體中的活力和繁殖優勢,降低使用成本。此外,酸性水體不利於光合細菌的生長,應先施用生石灰,間隔3-4天後,調節pH值後再使用光合細菌。
    ⑤避免與消毒殺菌劑混合使用,因爲作爲活菌,藥物對它有殺滅作用,水體使用消毒後須經5天後方可使用,使光合細菌在水體中産生優勢競爭性,抑制有害菌生長。
    ⑥光合細菌質量的簡單辨別方法:稱取食用果綠色素0.1克,溶於100毫升自來水中,配成深綠色的鑒別色素溶液,取待測的樣品10-20毫升裝於乾淨、透明的玻璃管中,滴2滴鑒別綠色素溶液於裝有待測樣品的玻璃管中,觀察其顔色的反應,若樣品爲優質光合細菌産品,綠色素溶液則會與紅色光合細菌分層,上層綠色爲綠色素溶液,下層紅色爲光合細菌液,搖動之後稍微放置,分層仍是存在,滴加的鑒別綠色素溶液越多,綠色層所占的比例越多,最後,整玻璃管都爲綠色,若爲假光合細菌或劣質産品,可見滴加的鑒別綠色素溶液會溶於紅色産品中,綠色溶液與紅色溶液不會分層,輕輕搖動後,兩者顔色會混勻,樣品的紅色加深,紅中帶有點紫,滴加的綠色色素溶液越多,顔色就會逐漸加深爲紫黑色。
    
2、芽孢桿菌   
    ①該菌爲好氣性細菌,當養殖水體溶解氧高時,其繁殖速度加快,分解大分子有機物的效率提高,因此在潑灑該菌的同時,須儘量同時開動增氧機,以使其在水體繁殖迅速形成種群優勢。
    ②由於芽孢桿菌系化能異養菌,因此當養殖水體底質環境惡化,藻相不佳時,應儘快應用芽孢桿菌,其可迅速利用大分子有機物質,同時能將有機物質礦化生成無機鹽爲單細胞藻類提供營養,單細胞藻類的光合作用又爲有機物的氧化、微生物的呼吸、水産動物的呼吸提供氧氣。循此往復,構成一個良性的生態迴圈,使池塘內的菌相和藻相達到平衡,維持穩定水色,營造良好的底質環境。
    ③使用芽孢桿菌前活化工作爲必須的措施,活化方法通常爲採用本池水加上少量的紅糖或蜂蜜,浸泡4-5小時後即可潑灑,這樣可最大程度提高芽孢桿菌的使用效率。
    ④作爲有益微生物,芽孢桿菌同樣要避免與消毒劑同時應用池塘,以免喪失效價。
   
 3、硝化細菌

    ①由於硝化細菌的生物特性與其他活菌不同,使用時不需要經過活化處理,不需用葡萄糖、紅糖等來擴大培養,反之則會使硝化細菌失活,因此使用時只需簡單的用池塘水溶解潑灑即可。
    ②硝化細菌的特性是繁殖速度較慢,20多小時才能繁殖一代,不象芽孢桿菌2分鐘繁殖一代,所以投放硝化細菌後,一般情況需4-5天後才可見明顯效果,因此提前投放時間應是解決這個矛盾的好方法,同時爲了更好地提高硝化細菌作用效率,在實際應用中若芽孢桿菌或光合細菌與其一起應用的話,硝化細菌應提前數日運用,避免繁殖速度快的活菌競爭空間。
    ③硝化細菌不可與化學增氧劑如過碳酸鈉或過氧化鈣,因爲這些物質在水體中分解的出氧化性較強的氧原子,會殺死硝化細菌,所以最好錯開1天後使用。
    ④由於硝化細菌是附著在無機物上,在高位池中採用的中間排汙,會排走大量的硝化細菌;特別是剛投放的前幾天,硝化細菌的繁殖尚未進入高峰期,這時排汙會使硝化細菌作用不明顯。因此在高位池中,最好在使用硝化細菌後4-5天內基本不排水或少排水。在投放硝化細菌時,如結合質量較好的沸石粉同時潑灑,使之快速沈於水底而不易被排走。則效果更佳。
    ⑤養殖池塘的酸鹼度及溶解氧與硝化細菌的使用效果有較大的關係,硝化細菌對pH值的適應範圍爲5-10,但在低於7或高於8.5的水體中硝化細菌的繁殖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最適宜範圍爲7.8-8.2,同時硝化細菌在將氨氮轉變成亞硝酸鹽進而轉變成硝酸鹽的過程,是一個耗氧過程,但其是微需氧,在其轉變過程中所需要的溶氧很少,在使用硝化細菌的水體中,溶氧只要不低於2毫克/升即可。
    ⑥純化硝化細菌,其保存及包裝工藝是決定其使用效率及保存期限的關鍵,因此其載體須使用200-300目以上的特殊物質,且其水分含量要低於5%,並需採用無氧包裝,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實際應用效果。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噸飼料中分別添加0(對照)、172344516g酵母核苷酸製成實用飼料,來飼養蝦60d,並通過測定對蝦的增重倍數、成活率等生長指標,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過氧化物酶(POD)和溶菌酶(LZM)活性等免疫指標以及對低溫、低氧的耐受能力,來研究飼料中酵母核苷酸添加量對其生長、免疫和抗應激的影響。結果表明,飼料中添加酵母核苷酸可以顯著提高凡納濱對蝦的增重倍數和降低飼料係數。飼料中添加酵母核苷酸對凡納濱對蝦肌肉中ACP無顯著影響,但顯著增加了LZMSODPOD活性。與對照組相比,添加酵母核苷酸可以提高凡納濱對蝦耐低氧和低溫的能力,344g/t組和516g/t組比對照組出現死亡一半時的溫度下降了1℃。因此,酵母核苷酸具有顯著促生長和提高機體抗應激以及增強機體免疫能力的作用,建議在實際生産中的添加量爲344g/t較爲合適。
   

   尤其是高密度養殖和淡水養殖成功以後,養殖規模迅速擴大,養殖總產量逐年增加[12]。但在其養殖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如生長速度減慢、病害問題日趨嚴重,所以開發新的免疫促生長劑成爲凡納濱對蝦營養與飼料研究的重點[3-6]
    核苷酸是生物體內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也是蛋白質合成必需的中間體的基本單位。核苷酸促進畜禽的生長和免疫功能已經被證實[7-9],但核苷酸在水産上應用的報道還很少。苗玉濤等[10]在配合飼料中添加300g/t核苷酸時能促進蘇氏芒鯰的生長並提高了成活率; Burrells[11]發現,在飼料中添加300g/t核苷酸時,促進了大西洋鱒的生長並顯著降低死亡率。本試驗的目的在於探討酵母核苷酸對蝦生長、免疫以及抗應激的影響,爲酵母核苷酸在蝦配合飼料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酵母核苷酸
   1.1.2 試驗用蝦
   1.1.3 試驗地點
   1.1.4 試驗條件
    試驗在2m×2m×0.8m的小網箱中進行,試驗期間水深0.5m。網箱置於室內的水泥池中,網箱四周固定于池壁上。
    試驗用水爲海邊直接抽提的天然海水,經過沙濾,鹽度爲3234,試驗期間爲自然水溫,溫度爲2127℃。試驗整個過程連續充氣,溶解氧保持在6.0mg/l以上。
12 試驗方法
    試驗以酵母核苷酸添加水平爲試驗因數,採用單因素梯度法。添加量設3個水平,分別爲1組(172g/t)、2組(344g/t)和3組(516g/t),一個對照組(酵母核苷酸添加量爲0),每組設4個平行。
13 日常管理
    試驗期間投飼率爲其體重的6%8%,具體根據蝦的攝食情況,每天進行調整。每天分3次投喂,分別在80012001600。每天收集殘餌和汙物一次,每周換水一次,換水量爲30%50%
14 試驗時間
    試驗時間從2005101日到1130日,共60d。試驗結束時每個平行逐尾記錄蝦的尾數,計算成活率,並稱量全部體重。
    增重倍數=(末重-初重)/初重;
    餌料係數=攝食飼料的重量/蝦體重增加量;
    成活率=收穫尾數/放養尾數×100%
1.5 抗應激試驗
1.5.1 耐低氧能力試驗
    試驗結束後,每個網箱隨機抽取30尾,置於密閉的有一定水體的塑膠袋中,測定並記錄每組蝦死亡一半時的時間。
1.5.2 耐低溫試驗
    試驗結束後,每個網箱隨機抽取30尾置於有一定水體的玻璃缸中,用冰塊緩慢降低溫度,記錄受試蝦死亡一半時的溫度。
1.6 非特異性免疫指標的測定
    試驗結束後,每個網箱取3尾蝦的部分肌肉,稱重後於冰浴中勻漿,加入無菌生理鹽水,使濃度達到0.1g/ml,於4℃條件下,以4 000r/min離心10min後,除去沈澱即爲凡納濱對蝦肌肉組織提取液。
    選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過氧化物酶(POD)和溶菌酶(LZM)作爲非特異性免疫指標。SODACPLZM採用試劑盒測定(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具體測定步驟按說明書進行);過氧化物酶活性的測定參照Worthington法測定,POD的活性(U/ml)=(E510×3×10)/(6.58×0.1)
    式中:E510爲波長510nm處每分鐘內吸光度的降低值;3爲反應體積;10爲稀釋倍數;6.58爲波長510nm1μmol底物的吸光度;0.1爲檢測體系中過氧化物酶活力。
1.7 資料處理
    所有資料均採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分析處理,利用方差分析(ANOVA)來檢驗各組之間的顯著性。
2 試驗結果
21 添加酵母核苷酸對蝦生長的影響(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飼料中添加酵母核苷酸對凡納濱對蝦的生長有顯著影響。試驗組的增重倍數均比對照組有所提高,特別是3組比對照組提高了39.4%。成活率除1組外,各試驗組和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證明在飼料中添加酵母核苷酸可以提高對蝦的生長速度。

22 添加酵母核苷酸對蝦飼料係數的影響
    飼料係數是評價飼料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從表1可以看出,對照組的飼料係數爲1.27,而試驗組均比對照組有所下降,3組比對照組下降了6.3%。統計結果分析,1組和2組與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但與3組存在著顯著差異。證明在飼料中添加516g/t的酵母核苷酸可以提高飼料利用效率,降低飼料係數。
23 添加酵母核苷酸對提高蝦耐低氧的影響(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水體中(1L),對照組死亡達到一半時的時間最短,2組和3組差別不是很大。
24 添加酵母核苷酸對蝦耐低溫的影響
    隨著用冰塊緩慢降低溫度,凡納濱對蝦逐漸開始出現死亡。由於在飼料中添加了不同含量的酵母核苷酸,出現死亡一半時的最低溫度也不盡相同。2組和3組比對照組出現死亡一半時的溫度下降了1℃,結果見表3

25 添加酵母核苷酸對蝦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影響
2.5.1 添加酵母核苷酸對肌肉中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響
    在飼料中添加酵母核苷酸,蝦肌肉組織提取液中ACP活性的測定結果如表4所示。肌肉中的ACP活性雖然有所上升,但與對照組蝦相比,沒有明顯差異。

2.5.2 添加酵母核苷酸對肌肉中LZM活性的影響
    在飼料中添加酵母核苷酸,蝦肌肉組織提取液中LZM的測定結果見表4。試驗組蝦肌肉中的LZM較對照組有所上升,統計結果表明,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2.5.3 添加酵母核苷酸對肌肉中SOD活性的影響
    在飼料中添加酵母核苷酸,蝦肌肉組織提取液中SOD活性的測定結果見表4。試驗組蝦肌肉中的SOD活性較對照組有所上升。統計結果表明,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並且2組和1組、3組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
2.5.4 添加酵母核苷酸對肌肉中POD活蝦影響
    在飼料中添加酵母核苷酸,蝦肌肉組織提取液中POD活性的測定結果如表4所示。試驗組肌肉中的POD活性較對照組有所上升。統計結果表明,除1組和對照組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外,2組和3組之間均與對照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3 討論
3.1 關於免疫促生長劑的給予方法
    免疫促生長劑因具有有效地改善機體免疫能力、促進生長以及良好的抗應激能力,近十幾年來在水産養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實際使用時,有不少外源因素和內在因素影響著免疫增強劑的應用效果。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作用方式的選擇,即使是同一種物質,不同的使用方法(如注射、浸泡和口服等)也會産生不同的效果。在不同的使用方法中,注射法被視爲是一種最爲有效的方法,包括腹腔注射和靜脈注射,而腹腔注射相對好操作,易於被採納;浸泡法一般用於幼體或較小個體,其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個體大小的限制;在實際生産操作中,口服法因可操作性強、不受水産動物個體大小限制以及不給機體帶來應激反應等優點,被視爲是最爲合適、最易被接受的一種操作方式[1213]。基於這一點,本次試驗將酵母核苷酸添加到飼料中,通過口服方式驗證其作用效果。
3.2 關於添加免疫促生長劑對生長的評價
    目前,對生長的評定主要還是通過在室內或室外養殖一段時間,然後測量體長、體重以及成活率作爲指標。規格大、産量高,說明添加劑的效果好,這是最直接的方法[5]
    飼料係數是用來衡量配合飼料的質量好壞以及魚、蝦對配合飼料的利用程度。用飼料係數評定飼料質量的好壞較爲準確可靠,因爲它綜合了有關配合飼料質量的各項指標以及魚蝦本身對配合飼料的利用程度[14]
3.3 關於非特異性免疫評價
    利用給予各種免疫啟動劑的方法,通過提高水産養殖動物的免疫功能和免疫調節能力而達到預防傳染性疾病的目的,已經爲國內、外衆多研究者所關注[15-17]。在評價免疫啟動劑對水産動物免疫系統的啟動效果時,常用的指標是能否增強吞噬細胞活性、對淋巴細胞的促分裂作用、啟動補體和溶菌酶的效果以及促進抗體生成的作用等[8],在本次試驗中,採用了ACPSODLZMPOD等活性變化作爲評價指標。SOD是一種重要的抗氧化酶,可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使自由基的産生與消除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狀態,從而減少超氧陰離子自由基對生物體自身的損傷。ACP是巨噬細胞內溶酶體的標誌酶,是溶酶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有研究結果證明,在甲殼動物血細胞進行吞噬和包圍化的免疫反應中,會伴隨有ACP的釋放。POD廣泛存在於動物、植物及微生物體內,是生物體內重要的酶類之一,參與多種生理代謝反應。溶菌酶又稱細胞壁質酶,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組織、體液以及分泌物中。溶菌酶在引發和維持機體防禦免疫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在機體免疫過程中除了溶解細菌細胞壁外,還可誘導和調節其他免疫因數的合成與分泌。
本次結果證實了在飼料中添加酵母核苷酸可以顯著提高蝦肌肉組織中的LZMSODPOD活性,提高機體免疫水平;ACP的活性則沒有顯著差異,可能原因是ACP在不同組織中含量分佈有關。
3.4 酵母核苷酸的適宜添加量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在飼料中添加酵母核苷酸的對蝦,無論是增重倍數、飼料係數,還是抗應激以及提高非特異性免疫方面均顯著優於對照組。酵母核苷酸具有顯著促生長、提高機體抗應激以及增強機體免疫能力的作用。結合生長和免疫兩方面考慮,建議適宜的添加量爲344g/t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實驗證明水草水族箱的流明值,每公升至少要30-50LUMEN的光照(水深高度50公分內)。所以每個水草水族箱在擇照明系統前,必須燈源的每瓦流明值來添購足夠的光照量。

1.      
各種燈源的每瓦流明值:
燈泡                      7LUMEN/WATT
螢光燈泡                9LUMEN/WATT
鹵素燈泡              16LUMEN/WATT
日光燈                  16LUMEN/WATT
水銀燈            52—55LUMEN/WATT
太陽螢光管      55—75LUMEN/WATT
金屬鹵素燈      74—77LUMEN/WATT
PL
螢光燈         66—80LUMEN/WATT


以一個100公升的水族箱來說,大約需要3000-5000LUMEN
40W
的日光燈約有40*16=640 LUMEN。最少需求要540W日光燈。

2.      
選擇合適水草的光質
      
自然界中的水草都是接受太陽全光譜的光質爲主,並且紅光區及藍光區的光質要多一些。
      
若爲某中特殊水草的照射,可再輔以其他光質的燈源,例如:紅色水草多輔以綠,藍的光質,綠色水草多輔以紅,橙,藍的光質。

3
.選擇適宜水草的色溫
      
在太陽的一天照射中,會隨著清晨,正午,黃昏而有不同的色溫,約從3000-6000K,且一直在變化中,再加上水流,樹葉等的遮蔽,幾乎沒有一定的光線色溫,而這正是大自然的真正光線狀況。由此得知水草對光線色溫的要求並不苛刻。若要促進水草往上延伸生長,可選擇3600K的暖色系燈光,若要水草往側面長,可採用6000K的冷色系燈光。要有能循序變化色溫的光源,且因從清晨的3000K變化到中午的6000K,最後在逐漸變化至黃昏的3000K

3.      
利用人爲造景技術
水草對光照的要求都不禁相同,我們可依水草的特性,利用造景技術將需要大量光照的陽性水草安置在燈源的正下方,而將陰性水草,放置在水草或沈木的遮陰下,使各種水草都能得到其最適宜的光照環境。
若您能明瞭各種燈源的效能進而妥善運用,相信您的水草也能得到如同大自然般的光照。  

最後,燈管是有壽命的,不是會亮就是好的,以一般日光燈管來說約有半年壽命(以每日8小時內計,若連續開燈使用約1000小時),超過這個時限燈管雖然還能用,但是其光譜及效能與效率已經無法發揮。

ANGEL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